聚焦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统筹施策

奋力谱写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四川新篇章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充实完善省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研究出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实施年度工作要点,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对接落实、重大任务、重大项目“3张清单”和定期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机制,聚力推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四川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一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2012—2023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3922亿元提升至60133亿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8.7%、分别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高0.5个、0.7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由2012年的第8位提升至第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9627元增加至71835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8.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倍、年均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速9.6%、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9606亿元提升至26313亿元年均增长9.6%、分别比西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1.8个百分点。二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动“五区共兴”,协同推进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和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139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2075亿元,居全国第7位、提升1位。经济总量超千亿市(州)18个,其中超2000亿元的城市由2012年的1个增加至9个。经济总量超600亿元县(市、区)24个、较2012年增加18个,全国百强区13个、百强县7个,均居西部第1位。扎实开展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川国家大科学装置达10个、居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1.69万家,人才资源总量超1100万人。2023年登记科技成果4087项、增长48.4%,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0位、提升2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四川坚持以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为重要抓手,加快完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网络,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一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速织密。全省民用运输机场数量由2012年的9个提升至2023年的17个、居全国第3位,成都成为全国第3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铁路营业里程由2012年的3534公里提升至2023年的658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运营里程由2012年的4334公里提升至2023年的9803公里、居全国第3位,高速公路覆盖146个县(市、区),进出川大通道从20条增至48条。二是能源基础设施加力扩容。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1亿千瓦、占比86.7%,其中水电装机容量9745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位。川电东送、川气东输等重大能源工程落地实施,电力外送能力超5400万千瓦、累计外送超1.5万亿千瓦时,天然气外输能力超220亿立方米/年、累计外送超1600亿立方米。三是现代水网体系加快完善。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米市水库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2012年以来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299.5万公顷,城乡用水和灌溉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四是新型基础设施提质扩面。2023年底移动电话基站数达59.4万个,其中4G基站33.4万个、5G基站17.4万个,千兆家庭覆盖能力超5500万户,实现所有乡镇具备千兆光网接入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四川坚持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强劲。一是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1+20”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在天府新区等新区和开发区开展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推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2023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195.1亿元,民营经营主体达876.76万户。成渝双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多点突破稳步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纵深推进,31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二是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9574.9亿元、较2012年增加3662.4亿元,居中西部第1位;在川世界500强企业381家,外商直接投资245.2亿元、居中西部第1位。1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总额约占全省15.2%,综合保税区由2012年的1个增至6个。在川领事机构从2012年的9个增至2023年的23个,建立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493对。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在飞国际(地区)客运航线48条、货运航线30条,基本形成11小时“亚欧空中货运走廊”和5小时“亚太空中货运圈”。中欧班列联通境外城市113个,累计开行超1.6万列,开行质量和数量保持全国前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加快建设,累计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超6000列。沿江班列开行数量、运行频次、运行时效均居全国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四川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聚力壮大六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13.8:52.8:33.4优化调整为10.1:35.4:54.5。一是六大优势产业快速增长。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先后迈上万亿元台阶,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1.6万亿元、居中西部第1位,食品产业规模居全国第3位。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产业营业收入逼近万亿元大关。二是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2023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农、林、牧、渔业产值居全国第3位,油菜、生猪等15项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居全国第2位,农民合作社10.8万个、社会化服务主体2.6万个,规模居全国前列。三是服务业蓬勃发展。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32769.5亿元、较2012年增长4.1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2.5%;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全面超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水平,14个县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存贷比达到86%、创历史新高。四是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4899亿元、占GDP比重8.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8万亿元。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壮大,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启动实施,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加强美丽四川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川坚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285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全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名列全国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列全国第13位,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二是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2.23亿亩、占全省面积的30.6%,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中幼龄林抚育等营造林6759.86万亩。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1位,森林面积2.6亿亩、森林蓄积19.44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4位,森林覆盖率40.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三是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202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碳排放强度降低5%左右。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558家、绿色工业园区6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绿色设计产品87种。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在工业生产等五大领域持续开展电能替代,全年实现电能替代电量176亿千瓦时、增长6.4%。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3%。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四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6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二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2023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307元增加至45227元、增长1.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01元增加至19978元、增长1.8倍。三是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普通高等学校从2012年的99所增加至2023年的137所。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2023年四川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847张,较2012年增加364张。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和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成型。四是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2023年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分别较2012年增加2个、26个。243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放数量居全国第1位。五是发展和安全保障更加有力。“4·20”芦山强烈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2022年以来的“6·1”芦山地震、“6·10”马尔康地震、“9·5”泸定地震等灾后恢复重建扎实推进。坚决抓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2023年全省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下一步,四川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力推动“六个坚持”,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是进一步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牵引带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二是进一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壮大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坚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三是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积极打造成都—布鲁塞尔空中丝绸之路,提高中欧班列、中老班列、长江班列等运营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和产业引领工程,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四是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加快形成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适当备份,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五是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推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建设,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