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孩子,我们经常用“多手多脚”这个词语。

孩子顽皮,手里不抓点什么,就总是闲不住。

作为爷爷奶奶,带娃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孩子的手就惹祸了。

有一句古训:出门四不摸,摸了祸事多。

在古人的眼里,男人的头,女人的腰,木匠的斧头之类,是不能摸的,这不符合礼仪。

与时俱进地解读,我们建议老人和娃一起生活的时候,千万不要摸以下几样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不摸“重物”,注意安全。

有一段时间,安徽亳州一名11岁的孩子小乐在涡阳法治文化广场,被石头雕像砸倒的消息,被大家热议。

事情发生时,陪同孩子的有几位家长,但是对于孩子进入绿化带,想要攀爬雕像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

事情发生之前,奶奶黄老太强调孩子要在家做做作业,但是孩子吵着非要出门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事情的处理,还没有最后的结果,但不管什么结果,都是令人心痛的。

在很多公园、广场、旅游区、步行街等,都有巨大的雕塑,一些门店里,有高大的柜台、石膏模特等。都是比较重的东西,一旦倒下了,这不是孩子可以承受的。

看起来很牢固的雕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就松动了,存在安全隐患。

有的老人,还故意托举孩子到高大的雕塑上,做出骑马嬉闹的样子,还拍照留念,这无疑是错误的。

就是自家买的重物,如电视、冰箱等,都不能让孩子独自去触碰。一些陈旧的冰箱,上面还摆放着箱子等,指不定在使劲打开冰箱门的时候,就倒下来。

孩子不知道东西的重量,老人是知道的。应该在平时,多一些讲解,让孩子试一试什么是“重量”,就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不摸“异物”,避免伤害。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孩子一旦好奇了,就什么奇葩事情,都做得出来。

关于孩子吞食异物的事情,网上常常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

一个大一点的果冻,都可以把孩子呛得受不了。

除了吞食异物,孩子还可能把奇奇怪怪的东西,当成玩具。比方说,刀具、小动物。

“不知者无畏”,孩子不知道猫猫狗狗、蛇虫的危害,因此就大胆地触碰。

带娃的老人,应该在平时,多一些科普,可以买来一些带画面的图书,陪着孩子一起读,认识动物、食物等。

孩子的好奇心打消了,那么孩子也能理智对待看到的东西。加上老人的及时提醒,那就远离了伤害了。

03

不摸“神物”,远离迷信。

在我的老家,有这样的说法:去神庙里,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踏门槛;不可以给神仙拍照;不能随便发誓等。

关于“神”的事情,我们三五句话说不清,信则有不信则无。

一旦家庭有不走运的事情发生,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某件和“神”有关的事情,认为自己冲撞了某个神仙。造成很多的心理挂碍。

老人带孩子出门,若是遇到土地庙、神石、古庙等,老人是怀着敬意的,而孩子却在一边嬉闹,甚至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这就会导致老人很长时间,都神神叨叨,想起孩子的话,会不会灵验。

若孩子伸手去摸神像、神龛,那就更加糟糕了。也许会遭到管理者的训斥,或者引起周围人的不满。

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喜欢带着孩子去“问神、算命”,以为这样可以知道孩子的未来。却一不留神,就被对方骗了。

老人千万不要培养孩子“迷信”,应该崇尚科学。一些未解之谜,是我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而已,不能用迷信去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不摸“他物”,减少纷争。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之间的争斗,他们一起争某个玩具。

也有一些孩子,非常调皮,还去抢夺大人的手机,甚至敢掏大人的口袋,看看有没有钱。

孩子摸别人的东西,老人在一边看着,不应该认为孩子是闹着玩。要知道,小时候敢偷针线的孩子,长大后就敢偷汽车、保险柜。

别人的东西,哪怕是别的孩子的东西,都应该经过允许,才拿起来,玩一玩。等之后,还要及时归还,不能占为己有。

要知道,孩子之间的纷争,稍有不慎就导致双方的大人卷入其中,各自都在护短,这就带来灾祸了。

若孩子非要某样东西,大不了自家去买,花点钱比争吵一次,好很多。

05

老人带娃要顺顺利利,就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是仅仅给孩子吃饱喝足。

建议老人,多学一学以下几种带娃方式,避免孩子到处触摸。

第一,孩子不要走出老人的视线范围,和老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别太远了。在复杂的地方,还是形影不离为好。

第二,随时让孩子一定要在安全区域内,若是走出该区域,应该及时喊回。

第三,老人戒掉冒险的想法,更不要有侥幸心理。对自己不清楚的地方,那就不去为好。

第四,老人应该学会预判断。看看周围的环境,天气,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一旦预测到危险,就立马离开。

第五,老人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通过看书,参加科普活动等,拓宽视野,也减少孩子的好奇心。

人老了,帮忙带娃,本是让儿女有更多时间去上班赚钱,若是老人和娃总是惹事,那儿女也不会安心,还添加了麻烦。

人老了,管好自己的手,也管好娃的手,平安出门,快乐回家。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