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栏语:七十五载铸辉煌,潮起东方万象新。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众多重大工程和尖端技术纷纷涌现,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大动能。四川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高地,汇聚了顶尖的科技人才和工匠:他们助力“华龙”腾飞,支持“天问”探索,打通“川青”交通,他们是专啃铁建“硬骨头”的攻坚者,也是潜入深海打下“中国孔”的引领人。看度新闻推出“中国智造 天府匠星——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跟随创新者的足迹,走进他们的奋斗故事,见证中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显著成果,感受新时代巴蜀大地的创新脉动。

国庆长假,成都迎来又一波旅游热潮,风光旖旎的川西也成为了周边游的热门之选。如今到黄龙、九寨沟以及松潘草地游玩,人们不必再像过去一样经历整天的舟车劳顿,从成都出发乘坐川青铁路,两小时就能置身森林湖泊、雪山云海的美景中。

在广袤的中国版图上,川青铁路自南向北,自东向西,从成都平原急切过渡到高山峡谷,穿越天府之国的繁华与藏羌文化的瑰丽,未来还将跨过广袤的甘肃大地抵达青海西宁,成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庆前夕,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开通运营,这是高原筑路历史的奇迹,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开端,更是两地振兴发展的崛起。“川青铁路不仅仅是一条铁路,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穆亚林,这位奋斗在一线数十年的“铁路工匠”,坐在位于成都市通锦路3号的办公室里,眼神中闪烁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铁二院高级工程师,川青铁路总体设计负责人 穆亚林

让蜀道不再难

成都到九寨、成都到兰州、成都到西宁……川青铁路的建设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调整,正式开工前,线路设计方案更是修改了上百次。十七年前,穆亚林被任命为总体设计负责人。那时的他,满头黑发,眼神坚定,怀揣着为祖国的交通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十七年间,他与团队一起,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从线路规划、地质勘察、桥梁隧道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穆亚林(右)与同事在野外进行项目踏勘

蜀道难,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描绘的艰险之地,即便如今,要想天堑变通途也绝非易事。穆亚林告诉看度新闻记者,川青铁路有“两大难”,一是地形地质环境艰难,二是环保生态难度大。

中国地貌有三大阶梯,川青铁路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第二地貌阶梯向第一地貌阶梯急切过渡的高山峡谷区,地势北西高、南东低,相对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线路横穿龙门山、岷山、西秦岭等山脉,跨越了岷江、白龙江等大江大河,11次穿越活动断裂带,170公里伴行岷江活动断裂带,涉及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穆亚林介绍,川青铁路要穿越的必经之路,是由龙门山、岷江、西秦岭三大活动断裂带形成倒“A”字形的区域,地质灾害尤其严重。再加上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影响,川青铁路沿线地质条件更加艰难。“当年也有一些权威人士质疑是否能够修建这条铁路,我们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与专题论证,花费近一年时间才最终获得了批复立项。”既要避免地质灾害的影响,又要保证工程的抗震能力,在穆亚林带领的团队与多位专家、权威机构、国内高校的共同研究下,在无数次的讨论和模拟试验后,才形成了川青铁路最终的工程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青铁路 图据西南铁路

川青铁路通过的区域,有保护大熊猫栖息的自然保护区24处,风景名胜区9处、森林公园12处、地质公园4处、水源保护区27处。穆亚林回忆道:“从中、西、东部不同的宏观走向中,经过16个环境保护的专题论证,我们选择了最能兼顾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西线。”设计团队按照“近而不进”的选线原则,在铁路行于黄龙九寨神仙池外围时,绕避了九寨沟、黄龙、神仙池和岷江源、涪江、嘉陵江源头及重要源头补给区。据介绍,为给大熊猫活动区域让道,团队尽量选择既有交通廊道敷设铁路,绕避使线路增长20%。绿水逶迤,青山万重,铁龙驰骋,纵横神州。铁路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让时间有具象

就在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通车那日,人群中的穆亚林眼中带泪,他看见的不仅是载歌载舞的阿坝州人民,更是如今,九寨黄龙一日往返游空前火热,沿线地区经济、文化欣欣向荣。今年中秋假期,茂县、松潘、九寨沟3县共接待游客27.47万人次,“整个松潘县不到7万人,在川青铁路带动下,数万游客涌入,占了人口总量的一大半。川青铁路盘活了沿线的经济,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穆亚林对此十分欣慰。十载耕耘,一朝通车,昔日驼铃声声的古驿道,如今已是铁马风笛川流不息。那些在图纸上绘制的线条,那些在工地上度过的日夜,在这一刻都有了生动的具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穆亚林与川青铁路首发列车

十七年坚守一个项目,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不仅是我,团队里80%的人都是这样坚持了十六七年,面对这么难的铁路项目,肩上的担子很重,但这也是国家对我们的信任。”十七年间,穆亚林不仅是川青铁路的掌舵人,更是中国铁路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1988年参加工作,那时候我们中国铁路是普速的‘五纵三横’,到今天高速的‘八纵八横’,中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勘测水平也有变化,2007年前后有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测绘技术,能够绘制出详尽的三维地质模型,后来也应用在许多项目的建设中。”

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到30多万人奋力而建的成昆铁路,再到横跨南北的川青铁路,未来还有雪域高原间的川藏铁路……中国铁路不断织密织强路网,构建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铁路网络,极大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二十年间,中国经历了高速铁路的大繁荣。通过自主研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我国成功摆脱了对外国的技术依赖,如今更是发展出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技术。近日,国铁集团发布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6万公里大关。回望新中国成立时铁路营业里程仅有2.2万公里,1978年增至5.2万公里,从2012年不足10万公里到突破16万公里,里程碑式的跨越见证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做“先锋”的先锋

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举行开工典礼,贺龙同志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4个字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如今,在中铁二院的办公室里,始终挂着“永远的开路先锋”几个大字。从成渝铁路的奠基,到如今川青铁路成黄段全线通车,这个承载着无数铁路建设梦想与荣耀的地方,每一面墙壁都仿佛在诉说着“开路先锋”的传奇。

“我们对川青铁路的谋划其实从2004年左右就开始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勇于担当,做‘开路先锋’的先锋。”穆亚林介绍,在川青铁路的筹划与建设过程中,与他并肩作战的工程师们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更需克服高原缺氧、地质复杂等极端自然条件。但他们从未退缩,凭借着对“开路先锋”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传承,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建设川青铁路,我们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也为后续川藏铁路等重要线路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穆亚林与同事骑马勘察路线

作为一名从业36年,兢兢业业的“铁路工匠”,穆亚林一直怀揣着“工程终身制、设计终身制”的使命。在他看来,中国铁路的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其运行速度不断提升,且覆盖的地域范围日益广泛。展望未来,中国的铁路网络将进一步拓展至更多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严苛的地区,这无疑给未来的铁路建设者们带来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面对困难更要坚定意志,干一个项目就要坚持把它干好,让它顺顺利利地开通。”

高铁飞驰,迸发繁荣活力。“四川尤其是成都,向西部辐射的能力与区位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穆亚林表示,随着西部的铁路网络织紧织密,成都作为我国西部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其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愈发凸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成都不仅在国内铁路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会成为连接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

穆亚林的故事是中国铁路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他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跃,更亲身参与并推动了这一伟大的变革。七十五载新中国风华正盛,未来,他也期待着中国铁路这条“钢铁巨龙”在世界舞台上继续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