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广益之事 遣有涯之生

——四十年习医行医点滴心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从1978年秋季入读中医院校医疗系本科,屈指算来已历四十六个寒暑,职业生涯和人生旅程也日渐走进暮年。回首这四十六年的习医从医经历,可谓辛酸苦辣五味杂陈,成功得失转瞬即成过眼云烟。“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风雨兼程人生六十余年,对所从事的专业如同自己的人生行旅一样,也总有自己独特的体认与感悟,虽不能说是金玉良言,但也确是言为心声,愿对后学有所启悟警醒。

很幸运,与我的求学经历和职业生涯相伴随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革为指归的中国社会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改革,也已走过了短暂而艰难的四十五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由经济领域引入政治领域,再由单一的体制物质层面,拓展到人的观念、文化、心理层面,中国的改革工程已进入一个全面启动阶段。今天,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众多领域、各个层面,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四十五年改革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巨变相比,教育(此处主要指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医教育)的改革与变化是明显滞后的。或许是由于教育本身所固有的传承和维系既往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传统职能,因而具有一种内在的“保守性”和迟发反应,教育体系的变革通常落后于社会的整体变革。因为教育需要雄厚的文化积累作为支点,而文化积淀到一定时候,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惰性力量,阻碍新文化与新思想的诞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教育的“滞后效应”。不过,教育体系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可能长期孤立于社会大系统之外。近来,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几十年一贯制的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为基本职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缺陷,已愈来愈显得捉襟见肘。今年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的陡然严峻,更将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大批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民族复兴大业能否获得成功。因为教育事关人才的培养。在所有资源中,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教育改革的开始,也把中医教育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医理论体系不仅古朴驳杂,更是模糊繁复,流动玄妙,其研习与传承,规律难寻,以致今日中医之薪火日渐式微,颇似前有古人,后无来者之感。中医从传统的家传和师承到现代大学教育,无疑是一个进步,对中医的传承,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现在的教学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大学前四年基本上是“纸上谈兵”,而且以应试为目的,最后一年实习往往是以西医为主,因为西医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可谓是“常道”、“常名”,外科看得见摸得着,内科诊断明、机理清,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也容易掌握,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分散了学习中医的兴趣。而脱离了临床实践的中医教育,不但抽象,而且枯燥,也就没有了生气。

迄今仍清晰记得,四十六年前,我们一班同学上解剖课的时候,老师的讲解很精彩。课间休息,一群同学就凑上去问个不停,其中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我们这位老师非常聪明,老师回答说;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最好!老师的这个回答一直是我遵循的行医启示。我也在自己日后三十余年的临床教学生涯中,屡次讲给自己几代学生的故事。这就是薪火相传的现实涵义。就像今天中国的乒乓球技术独步天下的秘诀,很重要的一个技术改良与提升,就是从过去传统的直拍单一的近台正手快攻,逐步进化为直板横拉,到直板与横板的有机结合,再到中远台对攻技术的掌握,最后才将整个乒乓球攻防技术提升了一大步,也才造就了今日中国乒乓球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整体高度。我想,今日与将来中医的发展,也离不开这样的技术创新与提升。回到中西医临床与理论的创新和提高,中国大陆第一位诺贝尔医学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就清晰展示了这样的方向。还有就是真正获得海内外同行认可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张亭栋先生率先发现的,砷剂(砒霜和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巨大成功。这两个典型案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主导者一位是学西药出身,中年学过中医药理论的屠呦呦教授,另一位则是先学了西医并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然后也是中年学习了中医理论,并开始尝试使用中药治疗癌症。最后从东北民间验方开始,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拆方研究,终于发现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的治疗作用。关于我迄今从事的血液病专业,至今想来也是其来有自,或许冥冥之中,似有天定。我本科实习的时候,带教我的一位美女老师邱绮玉老师当初就是血液专业的,而且也是早期西医毕业后再学习中医的,并在中医附院从事临床工作的专家。这位老师对我一生的职业选择,有一种神秘的影响。我至今怀念她。她是我血液的启蒙导师和人生导师。四十年前的血液病无论是理论和临床疗效,与今日的理论系统和临床疗效,还有学科地位、学术前沿,没法同日而语。今日血液学专业无论理论还是临床研究所取得的突飞猛进里程碑式的进展,颇似中国乒乓球技术的创新和独行天下的国际乒坛地位。所以我最终选择血液病作为自己平生志业和安身立命之所,与最初遇到一位自己喜欢的老师有莫大关系。这是第一“推动力”。我在兜兜转转十年之后的1993年,于硕士毕业并从事临床工作累积7年后终于选定血液学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更神奇的是我的博士导师还是邱氏传人。前后十年,两位不同时期的邱老师,成为了我一生学术志业的引领者和导航人。何其幸哉!何其巧耶!

在近代科学史上,不少科学家都在探索宇宙中引力、电磁力、强作用与弱作用四种作用力的统一,爱因斯坦生前也致力于电磁力与引力的统一,当时明显因条件不够而收效甚微,此后多年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等才提出了弱作用与电磁力的统一模型,不但解释了已知的许多基本规律,也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因此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与此相似,我相信,中医与西医只是对生命认识的不同层面,随着科学的进步,最终中西医是会找到统一性。

中医学首先是一种技能,其次是一种文化。立志歧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亦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序里所说:“古人有三不朽之事,为立德、立功、立言也。盖名虽为三,而理实一贯。要之,惟求有济于民生而已”。作为中医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就更应将这种优秀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发扬下去。庶可共相策勉云尔。

荆江汉水贯神州,谁启生涯第一秋。

离别筵前杯中酒,迎新湖上柳同舟。

纵回前世千金笑,终剩高庄万古愁。

红豆劫灰心尚在,白云山下寄悠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安平教授

【作者简介】刘安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