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声天下10月2日北京报道 本栏目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获悉,据该中心正式测定,2024年10月1日16时34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7度,东经117.61度)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而从9月30日18时-10月1日18时,已记录到9月18日肥东4.7级地震1级以上余震3次,其中2级以上余震2次,最大为10月1日16时34分3.3级地震。目前,余震衰减处于正常范围。

“民声君”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地震发生后,该局迅速启动四级应急服务响应。该局主要负责同志在应急指挥中心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安徽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浙江省地震局、上海市地震局进行视频连线,听取震情汇报,部署应急处置工作,要求有关单位加强震情监测和震后趋势研判,及时报告有关情况。目前,安徽省地震局派出现场工作组紧急赶赴震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本次地震暂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

据介绍,经安徽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长三角省市地震局联合会商研判,此次肥东3.3级地震为9月18日肥东4.7级地震序列的一次正常余震活动。原震区近期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安徽省地震局派出11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中所在地,与省应急管理厅、合肥市地震局现场工作队会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另据本栏目从专家处了解到,安徽省处在亚欧板块内的华北地块、扬子地块交界,有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和江南造山带等构造影响,有众多区域断层活动,这是引发地震的基础。不过,其中绝大部分断裂带规模有限,而唯一较大规模的郯庐断裂带南段主要于约258万-13万年前的早中更新世活跃,当今活动性较弱。总体而言,安徽地震活动总体属中等偏弱水平,低于山东而与河南接近。

具体到本次地震,专家解释称,其发震断层的确是“郯庐断裂带南段”。它是中国中东部最为人所知的断裂带之一,这一巨大右行走滑-逆冲断层曾引发过众多强震。然而,“郯庐断裂带南段”主要在约258万到13万年前的早中更新世活跃,当前已逐渐沉寂;相比于更年轻(*约13万年前开始活跃)、强震更多的江苏北部-山东-渤海-辽宁中南部段,安徽段古老许多。因而“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地震频率和强度,都比苏鲁-渤海-辽宁段低很多,发生强震概率也更低。

专家分析认为,震中高度集中在一处的地震序列并非异常。而这,也恰恰说明它们的相关性都是由整条断层的具体区域岩层破裂过程引发。实际上,余震震中出现在主震震中周边,本质上也是由于属于同一过程的后续破裂,原理也是类似的。而且,目前至今的五次地震相距不到10千米,表明引发整个地震序列的破裂长度可能较短;而破裂长度和释放的总能量与潜在地震震级有关,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次破裂过程很难引发显著破坏性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地震局也指出,基于大量研究表明,强有感地震发生后,通常会存在中小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从数天到数月不等。从目前记录到9月18日肥东4.7级地震的余震情况来看,目前仍在持续活动,处于正常衰减状态。

专家强调,本次属于中小规模前震-主震-余震型,或是中小规模震群型还需后续专业分析确认;但无论属于何种,要发生显著破坏性地震的概率都很低;余震/后续地震总体是在进入缓慢的衰减趋势。不过,偶发的后续稍强中小地震、震级并非呈现单调持续的下降,也与这一趋势并不矛盾。因此,本次地震不会造成破坏性影响;仅周边区域会有轻度震感。

为此,安徽省地震局也提请广大群众不必恐慌,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有情况会及时通报。(责编/翔宇)
*编者注:

以上文字,旨在传递更多最新资讯。版权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