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校园后,他花10年时间从农学跨到医学。

撰文 |郭雪梅

去年秋天,“冰寒”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今年6月底,他回到母校同济大学医学院,补上了毕业典礼。

这在普通医学生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冰寒”本名许德田,曾是一名中专院校出身的农学生,后考入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毕业后做过外贸、化妆品电商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寒”毕业照

重新学医时,他已经36岁了,先后在安徽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求学经历曾引发广泛关注,不过,在那个传播度甚广的故事中,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本名,只知道“冰寒”是位皮肤科科普大V,在全网拥有超过300万粉丝。

如今,虽然“冰寒”没有成为一名皮肤科医生,但他依然从事着自己热爱的皮肤学研究工作。以下是他的自述:

中专起步的农学学士,对痤疮很感兴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那儿成绩非常拔尖的学生才能上中专。1993年,我是我们县北区中考的第一名,考入了当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省农业学校。

一开始,我学的农业相关专业,学校有外教带专业课,为我的英语打下了基础。学校还有很多实验课,我经常去实验室给老师做助手。现在想来,这对我学医有很大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陕西省农业学校时,“冰寒”为前排左起第5人

中专毕业前,农业部向全国农业中专学生开放了报考部属大学的机会,经过再三思考,我选择报考上海水产大学的水产养殖专业。2001年本科毕业时,我又考取了上海外贸学院的国际贸易第二学士学位,找到了一份外贸岗位的工作。

2005年,我偶然进入了化妆品行业,工作期间遇到很多皮肤长痘的消费者,我非常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从此开始对皮肤医学感兴趣。

刚开始是自学,我读了很多关于皮肤学的书。2010年微博上线后,我把微博作为读书笔记使用,每当读到比较重要的内容,就做成总结贴在上面。后来没想到真有人看,还有人向我咨询一些关于皮肤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寒”书架上曾经阅读过的部分皮肤美容相关书籍

“长痘”是大家咨询最多的。我从小不长痘,很难体会这种心情,但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被痘痘困扰。

微博上曾有一个姑娘跟我说,因为满脸是痘,自己都不敢出去见人。生活、工作、爱情都受到很大影响。她当时手写了一封16页的信,把这段经历告诉了我,那封信我现在还保留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寒”收到的手写16页信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开始阅读皮肤病学的书和中外论文。通过文献,我得知中国有3亿人长痘,除了青少年,还有很多成年人被痤疮困扰。可以说,痤疮非常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还发现,很多人在青春期长痤疮后,并没有进行良好的护理或治疗,导致出现更严重的皮损,比如痘坑,那就只能去做医美了,而我目睹了用医美治疗痘坑的过程,非常煎熬,我为这些患者感到惋惜,如果他们能早一些得到有效的护理或治疗,就不必忍受这样的痛苦。

学得越多,我的感受也就越复杂。我发现,与庞大的痤疮患者数量相比,多年来,痤疮领域的研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常用药物和疗法已经应用了几十年,至今都没有质的改变。

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搞清楚痤疮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有效地解决这个皮肤问题。

花十年读到同济大学医学院

2013年,我重返校园,攻读皮肤学硕士学位。由于是非医学背景,报考前还受到了一些限制,好在有专家支持我,为我写了推荐信,这才得以顺利报考。

在痤疮病因领域,多年来的主流观点认为:痤疮丙酸杆菌是导致痤疮的首要“元凶”,所以治疗痤疮的基石之一,就是使用能抑制该细菌的抗生素,不过在临床中,这只对一部分人有效。

在2013年的一次实验中,我发现,大部分痤疮粉刺没有红色荧光,而此前有研究者曾报道,痤疮丙酸杆菌在紫外线下会发出红色荧光。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痤疮皮损中红色荧光很少甚至没有,是不是说明可能里面没有痤疮丙酸杆菌?如果没有痤疮丙酸杆菌,那会是什么呢?

100多年来,学界对于痤疮的大量研究都聚焦于痤疮丙酸杆菌,但我认为,不一定是痤疮丙酸杆菌的问题,也可能有其他微生物参与。

这一想法相当大胆,我的导师刘玮教授和我谈了三次,建议我仔细求证、谨慎调查后再决定是否继续研究。他担心的是,我万一选错了研究方向,时间、钱、精力全都白费了。

后来,我看了很多文献,对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的历史关系作了全面梳理(后发表于《临床皮肤科杂志》),也做了很多实验。

在我看来,痤疮可能是一种与不同微生物相关的一组毛囊炎系列(而不是与单一微生物相关的单一疾病),因而需要精准诊断和治疗。在完成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之后,2016年,我在一篇SCI论文中提出了这一猜想,论文发表在Experimental Dermatology上。

当时,这篇论文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位研究痤疮丙酸杆菌的著名瑞典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同一杂志上,批评了我的研究。这种探讨是非常有益的,况且我也确实没有更多证据证明,如果不是痤疮丙酸杆菌,又会是何种微生物对痤疮产生作用。

硕士毕业后,我还在思考这些问题:痤疮丙酸杆菌跟痤疮是什么关系?其他微生物对痤疮病理过程的影响有哪些?2017年,我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王秀丽教授门下,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课题就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寒”收到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通知书

读博很辛苦,我也遇到过很多难题。比如做细胞实验,按照医院规定,可用的实验室不允许带进细菌,这导致我博士课题的一部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幸好读硕士那年,为了方便做研究,我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私人非营利性皮肤学实验室。这次又遇到类似的情况,所以,我和两位师妹又建立了一个基础联合实验室,得以顺利完成课题中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有关的研究工作。

我的研究表明,确实有多种微生物可能参与痤疮发病的关键病理过程,因此,从微生物病因学的角度看,痤疮不应被视为一种仅和痤疮丙酸杆菌相关的疾病,而应当从微生物组的高度考虑痤疮与微生物的关系。

同期完成的临床研究也显示,根据这一新思路开发的配方,可在4周内显著改善痤疮。

没有成为医生

相对于当临床医生,我自己对研究更感兴趣。

在硕士和博士求学过程中,我清楚体制内做研究有一些限制,比如拿钱很困难,花钱也困难,我不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与研究无关的事情上,所以选择成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毕业后,我对自己的规划是,一方面继续做好研究,探究痤疮和更多对广大人群造成困扰的皮肤问题,另一方面,把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做好。

11年前,我是想解决痤疮问题才去读的皮肤科硕士、博士,期间所有课题都是围绕如何解决痤疮的目标进行的,现在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所以之后想尝试把这些技术和成果赋能给美容皮肤行业的同仁,共同帮助中国3亿痤疮患者。

还有就是继续我的写作之路。我一直希望能够写一本普通人都能读得懂的护肤书,2012年,我准备写《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但开始动笔的时候就发现我高估了自己,因为有很多粉丝关心的问题,我根本没有答案,文献里没有写过,其他专家也没有讲过。

于是,读硕士期间,我一边收集粉丝的问题,一边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和回答,一边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写。花了4年时间,2016年这本书终于出版了,没想到很受欢迎,获得了第二十九届北方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最高奖——畅销书奖,成为目前销量最高的中文护肤书之一。

出版社的老师很开心,就催我继续写,后来对痤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之后,觉得可以写第二本书了。我又花3年写了《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现在两本书的销量已经超过50万册。我现在正在写第三本书,暂定叫《护肤风云录》,不知道明年能不能写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寒”出版的著作、译作,以及参译、参编的专业书籍(部分)

现在回头想想,我感觉人生还真是蛮奇妙的。每个人曾经都有宏大的理想,我小学时想过做一个科学家,中学时非常喜欢读一些优美的文字,那时候我文章写得也还可以,有同学曾赠言祝福我当个作家。

18岁之后,我想成为一个商人,因为觉得那样更自由和有趣;大学毕业后面对社会,人要工作、得吃饭,我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样让自己在上海存活下来。但我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一名作家,也在做皮肤医学研究,虽然不是科学家,但也算是一个研究者。

不过,我现在也感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去年下半年我生了一场大病,手术后身体非常虚弱,精力不够用,自我检讨下来,感觉是这些年来太拼了,揽的事儿太多,导致身体抵抗力不够。

这10年来,读硕读博、各种考试、做实验、发论文、写书、译书、写文章、拍视频,尝试做一些成果转化;另外还有很多社会活动,忙得一刻也停不下来。2024年春节前,我决定把各种事情理一理,集中有限精力做好有限的事情。

往回看,不管是做自媒体、写书,或者是读研,我感到庆幸的是我始终围绕着皮肤学在做有积累的事。外界给了我很多身份标签:网红KOL、博主、作家、译者、商人......在这些身份标签之外,我更认同自己是一个皮肤学的学习和研究者。

未来,我会继续做皮肤学研究工作,寻找解决皮肤问题的方法,尽我所能帮助更多人摆脱烦恼,拥有美丽健康的皮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医学界

责编:黄思宇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