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有一位80多岁的退伍老兵,他痴心红色收藏,热爱公益生活,几十年间收藏了一万多件藏品,向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捐赠了上百件红色藏品,为传承红色文化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枚枚定格荣誉的奖章、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本本陈旧的红色书籍……走进老兵冯锦昌的家中,数百件藏品一一铺展开来。见到冯锦昌时,他正俯下身子整理着自己的收藏品,不到6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类红色历史文化纪念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军旅生涯感怀党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第一爱好是收藏,第二爱好是讲解。”冯锦昌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收藏经历。在冯锦昌大大小小的收藏中,一张早年当兵期间获得的“一级技术能手”证书是他最珍爱的,也是他人生中最早的收藏品。“还记得那天我穿上崭新的军装,领导为我戴上大红花,奖状被张贴在‘荣誉榜’上,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和自豪。”回忆起第一次立功授奖的情形,冯锦昌仍激动不已。也是从那时起,冯锦昌开始关注和收集红色物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3年,年仅19岁的冯锦昌应征入伍来到上海市区,开始了6年的军旅生涯,也让只有初小文化的他,得到了新的成长。1964年,冯锦昌被分配至上海空军二师虹桥基地飞机场当铸造工,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浇筑飞机铝制模型。“虽然在浇铸工艺方面,我是个门外汉,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领导信得过我,我一定要干好。”

那个年代做飞机模型,没有专门的设计图纸,有时需要从报纸上剪下照片,按照比例手绘放大。在接近50度的车间环境中,冯锦昌顾不上汗如雨下,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改进。几年间,冯锦昌做出了上百架飞机模型,大到约有30厘米长的模型,小到7厘米左右的迷你模型。他介绍,最简单的模型都要花半个月左右。

1966年底,冯锦昌代表师部参加在南京召开的铸造技术经验交流会,那也是冯锦昌第一次坐飞机,“50多年前,能在飞机上看到蓝天白云,别提有多高兴了。”虽时隔多年,但那张陈旧的乘机证仍被完整地收藏在防尘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痴心收藏初心不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冯锦昌退伍回到崇明,在建设镇供销社工作。闲暇时间,冯锦昌会逛旧货市场、进文物街道,凡是有老物件的地方他都乐此不疲地前往。各类红色专题书籍、杂志海报等都在他的收藏名单内。多年来,冯锦昌小心翼翼地将每一件藏品按照种类、时间摆放整齐。

提及印象深刻的收藏物件,冯锦昌笑着指向了几个旧纸箱。“这里装的电影海报可都是‘宝贝’。”冯锦昌形容自己在废品站看到这些老物件时,两眼放光,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给了收废品的师傅200元。“在上世纪90年代,200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买600斤大米或者150斤肉。”冯锦昌向记者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道游击队》《地道战》《闪闪的红星》……这些经典红色电影中革命先辈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应该代代相传,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具有正能量的作品。”冯锦昌表示,电影海报收藏很小众,有些红色电影的系列海报很难收集全,正因如此,找到一张绝版海报,那种成就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

不过这样一颗痴迷红色收藏的心,最初也令冯锦昌的爱人颇感无奈。“家里的藏品越来越多,老冯的口袋越来越扁,屋里的空位越来越少。”尽管如此,冯锦昌的爱人也不忍心阻拦丈夫的热爱,“每次看到老冯拿着心爱的藏品,擦了又擦,认真保存,心里埋怨的话也就说不出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冯锦昌加入崇明收藏协会,并思考如何将个人收藏转化为公众共享,使收藏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2012年,冯锦昌得知,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在向社会征集相关老物件,冯锦昌立马带着不少电影报纸和海报赶往博物馆。“看着捐赠的藏品能出现在展厅内,参与‘讲述’一段历史故事,我觉得很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冯锦昌看来,金钱并不能界定它们的价值,红色精神的延续与流传才是更宝贵的人间财富。“接下来,我还要走进校园,帮助青年一代更好地了解那段红色历史。”为了他挚爱的收藏爱好,这位痴心不改的退伍老兵,一直在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汤茵旒;摄影:郭王旖喆

编辑:陆海华

责编:李琳、陆海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