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上,与会人员再也受不了博古、李德的瞎指挥、胡干涉,否决了二人的“赶赴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意见。

那么红军该往何处去,成了摆在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横亘在心间的头等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危急关头,还得是教员力挽狂澜,指出了一条明路:建议出兵贵州,攻打最弱的王家烈。

自此,红军挥师进军黔西北,连番攻克多个城镇,于13天后抵达猴场镇。

这时,红军仍然没有脱离险境,前有滚滚东流的乌江天堑,后有来势汹汹的薛岳追军,已然到了生死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今之计,只有强渡乌江,杀出一条血路,才能逃出生天,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开路先锋红1军团的头上。

命令层层下达,交给了红2师红4团1营。带头冲锋的是一位名叫杨上堃的连长,他是强渡乌江的大功臣。

可惜的是,此人觉悟不高,自以为有军功傍身,便愈发居功自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渡乌江显神威

杨上堃,生于1915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西省兴国县人。

“八七会议”结束,中共确定了武装斗争的路线,拿起了枪杆子,趁着军阀忙着逐鹿中原,在江西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兴国县位于新生的根据地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兴国县,中共初步完成了土改1.0版本,建立了农运组织,不少佃农都翻身作主,有了自己的田地。

“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共赢得了农民们的信任,借着这股东风,中共在全境抓紧“扩红”,宣传征兵标语。

15岁的杨上堃就在1930年10月的某一天,加入了兴国县赤卫大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赤卫队不属于正规红军编制,更像是由党员组织民间力量形成的一股军事力量,因武器落后,训练不精,战斗力远远逊于正规红军。

不过随着蒋介石成为中原大战的最后赢家,便开始腾出手来进攻苏区,导致苏区面临的军事压力陡然增大。

在此背景下,杨上堃所在的兴国赤卫队在1931年1月就被编入主力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年的反“围剿”的洗礼,杨上堃的军事素质突飞猛进。

1934年6月,组织任命杨上堃为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红一方面军1军团二师四团1营二连连长(二师政委刘亚楼,四团团长杨成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31日,薛岳兵团两个纵队共十几万人死死咬住红军,距离乌江南岸只有30多公里,喝杯茶的功夫就可抵达眼前。

乌江北岸的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一个师以逸待劳,上游还有云南军阀龙云向江界河口增援,下游湖南军阀何键步步逼近。

整个中央红军云集在乌江南岸,四个方向都是敌军,唯有渡过乌江才能有一线生机。中央领导深知这一仗的重要性,将渡江任务交给了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