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北京的学术界首次提出要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古发掘,坐落于北京天寿山的皇家陵园,藏有13位明朝皇帝的遗骸,因其历史文化价值,早已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

但随着发掘工作的逐步开展,怪异的事情接连发生,至今仍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天寿山,距离天安门约50公里,占地约1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墓群之一。

自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开始建设,明十三陵历经数百年,最终成为13位明朝皇帝的安息之地,这里葬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神宗朱翊钧等多位皇帝,以及众多皇后和其他皇室成员。

天寿山的风水条件极佳,四周环山,符合古代风水学中的“四势呈祥”格局,朱棣在选择长陵地址时,亲自参与了多次实地考察,最终确定此地作为他的陵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选址不仅体现了皇家对风水的重视,也展现了古代建筑学和风水学的高度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三陵逐渐被历史尘封。

直到1955年,学术界开始对其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揭开了长眠于地下500多年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三陵考古的开始

1955年,北京的考古学家们开始讨论对明十三陵进行发掘的可能性,当时,著名学者郭沫若和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是这项计划的主要推动者。

两人认为,十三陵不仅是一座庞大的皇家陵园,更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宝贵资源,在专家们的推动下,考古队正式成立,赵其昌担任考古队队长,团队成员包括中国顶尖的历史学家夏鼐、周谷城等人。

尽管发掘十三陵的主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但人们也希望能从中发现珍贵的文物,这一考古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一次重要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队最初计划从朱棣的长陵开始发掘,作为十三陵中最早建成的陵墓,长陵的规模最大,且历史意义非凡,但由于古代皇家陵墓的建筑结构复杂,且入口位置极为隐秘,考古队在寻找长陵入口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