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听别人说我是谁的老婆

我觉得特别不舒服

我不是他的,他也不是我的

我是我,他是他

最多我会告诉别人,他是孩子的爸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摩梭以前没有结婚这件事...

走婚很自由的,主要是两人的感情

喜欢谁就跟谁养一个孩子”

“摩梭人没有处女这个概念

看人不能这样看

对女人要很尊重

不尊重妇女

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

最近,离婚冷静期内任何一方可申请撤回”草案正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而一部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随之在网络回潮:

影片记录了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生活,以及婚育观。

虽是 20 多年前的纪录片,这些台词如今看却仍然让人振聋发聩...

1.

云南的摩梭族,是纳西族的分支。

据说这里是中国最后一个母系社会,也有“女儿国”之称。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所有人住在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

“走婚”,是摩梭族维系男女关系的一种形式,男子朝至暮归,和女子相识相爱,后代由女方家庭抚养。

网友总结:就是天亮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当然,在调侃和标签之下,看完整部纪录片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这样一个旁人眼里也许是落后,原始的地区,却有对感情和人生状态理解的通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部纪录片,不少自然而然的语句,如今看完全不过时,甚至也许比 20 年前更契合当下。

“结婚最大的好处?我想一想啊 - 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背靠强大的娘家,并不认为女儿出嫁了以后就会变成对方的财产:

“你们高兴的话就成一家,我的女儿还是我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对恋爱和婚姻的理解,两个人并不一定“捆绑生活”;

“不组成一个共同家庭,好像永远都处在新婚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不用担心“逼婚问题”:“长辈从来都不会逼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爱了就分开吧,恋爱脑是不可能的:

“他的心都离开我了,还把他绑在身边干嘛,他的爱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维系关系的,是感情本身,而并非各种仪式和外界的条件。

如今为各种关系所累的当下,看到这些人能以自然的状态表达洒脱的感情观,实在是让人羡慕。

这个古老的母系氏族,也在持续勾起着人们的兴趣。

当然,走婚制度本身当然与历史民风以及母系社会的制度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并非是完美的:

就在前段时间,一则“嫁入摩梭”10 年的上海小伙的采访在全网走红,他谈到,这并非是一种“乌托邦”,在这样的母系文化中,摩梭人也面临着经济收入的困境,并试图在“汉化”和“保留”中找到一种双赢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鼓吹,更打动人的也许是透过 摩梭人对男女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婚姻制度的看法 ,看到了他们对“人”,对“女性”的重视:

“比起把女性奉为神,更多的是把女性摆在了合适的位置上“。

2.

除了摩梭族,其实其它少数民族的婚恋观里,时常让人读出在自在,松弛的感情观。

同在云南的佤族人,也是如此。

佤族青年婚姻重视婚恋自由和爱情至上, 而同样值得提到的还有佤族人对女性的尊重,与天然流淌于血液的,对女性尊崇地位的保护。

很多佤族女性手上会戴着宽宽的银手镯,这是她们重要的日常装束。而这个传统的一部分来源,是年长的佤族女性认为,救过阿佤祖先性命的手镯可以守护年轻的孙女;

而这些手镯也同样象征着在“野蛮”“蛮荒”的时代里,女性的自由,聪慧,勇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博主@云野 A Wild Cloud就讲到佤族女性很著名的“吸烟装”:

烟锅和烟叶是佤族女人的日常装束,可以作为劳作时的提神醒脑,也可以在茶余饭后,为闲话家常划出一片精神寓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影像中,看见这些佤族女性蓬勃地站立在原野上,缓缓吐出烟圈,便觉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永远是比概念化的历史序列:原始、封建、现代...更动人的存在。

对女性的重视,镌烙在世世代代佤族人的记忆里。这和原始艰苦的物质生活,濒于种族灭亡边缘的生育危机使原始人渴望种族繁衍人丁兴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佤族的著名神话《司岗里》也记载“……女子比男子先懂得道理‚我们听女子的话。男子后来懂得道理” “……女子于是领导男子做各种事情”;

聊到这些具体的习俗,并非说照搬到现代广阔的社会就是正确的,社会经济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但无论是说着“他的爱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的摩梭姑娘,还是手叼烟斗辛勤劳作的佤族妇女们,甚至那些在影像中成为背景板但热烈生活的男性也是:

这些在选择熙攘的社会里,追求 平等,洒脱开阔的精神状态,永远在触动世界的思考。

观照我心,一切的稳定和自由,都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