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不可能完美的,正义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消除这世上种种的恶,无法完全依靠正义,犹如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除了正义、法律,还有什么能帮助我们终止和消除恶呢?答案是:宽恕。

以恶制恶,以暴制暴,就会陷入复仇的恶性循环,落入以牙还牙的怪圈,恶就有可能蔓延,甚至窒息整个世界,以巴和俄乌冲突便是写照。因此,为了终止恶,需要有人尽超出其应尽范围的义务,那就是宽恕,以德报怨。

给予他人宽恕,即受害方自愿地放弃针对加害方的消极感情,如复仇、愤恨等,甚至还能为对方送上祝福。表面看,这是一种极大的付出和牺牲,吃了大亏,但实质上,是我们所领受的最珍贵的礼物。

宽恕,并不意味着与造成伤害者重归于好,亲近如初。宽恕,只是受害者有意识地决定放下怨恨和愤怒,为自己带来平和的心态,让自己能专注于现在,更开心和健康地向前看,卸去重负大步前行。

宽恕,是一种美德,但这种美德并不能轻易拥有。拥有它,需要一种能力,而大部分人天生并不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后天学习和不断练习。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而仇恨是心灵的牢笼和枷锁,因此,对于宽恕的学习,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如今被严重忽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几个真实的故事。

盖茨和乔布斯年轻时两人没少打口水仗。乔布斯认为盖茨是“非常古怪”、“有怪癖的”人,盖茨则认为乔布斯,要么是将人说得一无是处,要么就引人误入歧途。但当苹果一度濒临破产时,盖茨居然用1.5亿美元出手相救。

在去世前数月中,乔布斯邀请盖茨到他家多次长谈,一起回忆过去。乔布斯去世后,盖茨立即发布公告,称乔布斯拥有“全世界少有”的深远影响力,并认为“他的影响力将持续未来数个世代。”

相比之下,2个月前送别李政道先生,悲伤之余也难免遗憾。为何两个泰斗级科学家未能给中国后代留下像乔布斯和盖茨那样的佳话?这种宽恕教育的分量和影响,恐怕要重过N个诺贝尔奖。

2000年4月2日凌晨,4个苏北的失业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惊慌中凶残地杀害了屋主一家。 这个不幸的家庭来自德国,男主人叫普方 Jürgen Pfrang , 51岁,时任中德合资奔驰公司 CFO ,同时被害的还有他40岁的妻子、15岁的女儿和13岁的儿子。 案发2小时后,4名凶手被捕,法院很快判处死刑。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绝大多数国人难以想象。

普方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她写信给法院,认为对4名凶手的刑罚过重:“德国没有死刑。我们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这起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很快结案,法院最终还是维持了原判,但故事远没有结束。

一些在南京的德国人自发募集善款,帮助4名凶犯的家乡苏北沭阳县贫困家庭孩子们支付学费,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这一善举默默延续20多年,有近千名贫困学生圆了求学梦,但遗憾的是此事很少被报道,仿佛已被遗忘。

这就是一群活着的人做出的选择: 是剥夺一个生命,还是挽救万千灵魂?

普方的母亲说,“我们憎恨这些犯罪分子,他们夺走了我们的挚爱。他们令我们所遭受的伤害,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至死也不会原谅他们。但是,作为有信仰的人,我们相信只有上帝可以赐予或剥夺一个人的生命。”

回到那个案子:4个男青年并非预谋杀人,一开始只是想偷东西换点钱,但盗窃行动被查觉,因为言语不通,惊惧之中,他们选择了杀人灭口。庭审中的一个细节给了德国人很大的触动:这4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年轻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正式工作,其中有一个做过短暂的厨师,有一个摆摊配过钥匙。

他们认为:社会不公和缺乏教育是滋生犯罪的土壤。要杜绝再出现杀害普方那样的年轻人,靠仇恨是没有用的,消除犯罪的根源比处决罪犯更重要。这个社会需要法庭和监狱,但更需要互助与教育。前者通过资源共享让困乏的人免于绝境,后者通过开发人的智慧与道德让人学会正确抉择。只有做好了这两项,人类才能真正远离恐怖和暴力,否则,每个人随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在罪犯或受害者,这才是最可怕且可悲的。

谁没有被别人伤害过?或许父母曾不断责备打骂你,或许同事曾贬损和诽谤你,或许伴侣有过外遇,又或许你的身体或情感遭到过虐待和暴力。这些伤害可能留下持久的苦涩、愤怒和怨恨,甚至是仇恨,但是,如果你抓住这些痛苦不放,可能成为付出更大代价的人。

拥抱宽恕,就是放下积怨和痛苦,就是拥抱希望。 容易原谅别人的人通常活得更开心、健康。有研究显示,容易原谅他人者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比不容易原谅他人者更健康。宽恕能减少焦虑、压力和敌对情绪,减少抑郁的症状,降低血压,增强免疫系统,改善心脏健康,增强自尊,改善心理健康,促进更健康的关系。总之,宽恕可以引导人走上身体、情感和心灵的健康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宽恕是一个过程和实践。

有时候,宽恕就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有的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大度和宽容,但即便容易记仇的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宽容。斯坦福大学的Fred Luskin博士发现,可以通过学习,使得人更宽容,从而更健康。

宽恕并不容易,特别是当伤害你的人拒不认错。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宽恕别人,怎么办?有几种方法可以试试:

  • 试试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练习同理心。

  • 回想一下别人原谅你的时候。

  • 问问自己,如果你面对同样的情况,是否也会有类似的反应?

  • 写日记,祈祷,正念冥想,或与睿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交谈,比如导师、精神领袖或客观公正的亲友,甚至是心理健康师。

要知道,宽恕是一个过程,也 是一种日常实践。 即使是很小的伤害,也可能需要一遍遍地重新审视和思量。

释放怨恨会带来平静,通过宽恕他人,我们也将自己从愤怒和怨恨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 经历深刻的宽恕,可以产生同样深刻的爱。宽恕不仅是一种仁慈的行为,更是一种神圣的召唤。

宽恕的重点并不在于改变他人,而是关注自己当下可以掌控的事情。 多想想宽恕他人如何带给你安宁、幸福,并治愈你的心灵和情感,最终改变你的生活。宽恕他人,可以消除对方对你生活产生的影响。

请记住,宽恕他人需要时间。即便不能马上宽恕,也不要怪责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应以富有同情心、同理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今中外的宽恕佳话

宽容是一份接纳,海纳百川,不计前嫌,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只有能接纳世界的人才能得到世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就大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懂得宽容。

  • 拿破仑与士兵

作为全军统帅, 拿破仑 批评士兵的事经常发生,但每次都不是盛气凌人的,他能很好地照顾士兵的情绪。 士兵往往对他的批评欣然接受,而且充满了对他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大大增强了他的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成为欧洲大陆一支劲旅。

有一次,拿破仑夜间巡岗查哨,发现一名哨兵倚着大树睡着了。他没有喊醒士兵,悄悄拿起枪替他站起了岗。大约过了半小时,哨兵从沉睡中醒来,认出了自己的最高统帅,十分惶恐。拿破仑却没有破口大骂,没有大声训斥,而是和蔼地对他说:“朋友,这是你的枪。你们艰苦作战,又走了那么长的路,打瞌睡是可以谅解和宽容的,但是目前一时的疏忽就可能断送全军。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会儿,下次一定小心。” 拿破仑如此语重心长、和风细雨地指出士兵的失职,有这样大度的元帅,士兵怎能不英勇作战呢?如果拿破仑不宽容士兵,就只会增加士兵的反抗意识,降低他本人在士兵中的威信,也就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把智慧和宽容演绎得淋漓尽致。孟获被七擒七纵,终于臣服,死心塌地归顺蜀汉,直到诸葛亮去世都没有叛乱。这客观上为蜀汉出兵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赢得了一方长治久安。

  • 毕加索与假画

很多画家对于冒充自己的假作品,都不能容忍,侵犯名誉权的官司很常见。保护版权,当然是每个人正当的权益。 但毕加索的做法却不同。

他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讲究。 看到有伪造他的画时,最多只把伪造的签名涂掉。 毕加索说,“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而且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我是西班牙人,不能为难老朋友。况且,我也没吃什么亏。”

  • 梁启超的“腰子”

1926年,梁启超因尿血住进协和医院,被诊断要割掉一个肾,但万万没想到,护士标错了左右,医生也没仔细检查,导致割掉了一只健康的左肾。那时的梁启超,正在积极倡导西医,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倒是担心此事故会影响国人对西医的接受,专门在《晨报》发文,为协和开脱,为西医辩护,可见其良苦用心。几个月后,梁启超还出席了协和医学院的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赞扬了协和,再一次表示对西医的支持,声称北平协和医学院正对中国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其实院方不仅割错了腰子,还曾因怀疑尿血病由牙而起,一连拔去了梁启超七颗牙。见尿血状况仍不减缓,又转而认为病在胃,建议梁启超“饿几天试试”。结果梁启超饿得干瘦,病还是没好。那时梁启超才55岁,一向精力充沛,接连折腾身体终被打垮了。但梁启超为了西医的推广,不断为协和医院开脱。协和也对这一重大医疗事故严加保密,直到1970年梁思成在此住院时,才从他的主管医生处得知父亲的真正死因。

弱者,才思报仇雪恨, 强者,总是宽以待人,而受害者宽恕他人更需要宽广的胸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宽恕,让和平成为可能的美德。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宽容是什么?它是人性的特质。我们所有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宽容不仅仅是对男女之间、对文化和信仰之间的差异包容,宽容实际上是一种心态,一种意识,一种人格;是认识到多样性是财富,而非分裂因素;是感受到每一种文化,尽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却隐含着某种普遍性,每一种文化都在讲着人类共同的语言。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说,宽容是“使和平成为可能的美德”。通过全球公民教育和防止暴力极端主义计划,通过不断呼吁民族间对话,通过促进建立在开放和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和平文化”。

如今,各种极端思想和民粹情绪依然在升级,仇恨的毒液依然在侵蚀着很多心灵,宽容这一美德从未显得如此不可或缺。 宽容,既不意味着纵容社会不公正,也不意味着放弃或动摇人们各自的信仰。宽容,恰恰是指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并尊重他人享有同样的自由。

1996年,联合国将11月16日定为“国际宽容日”,并在这一天为促进宽容和非暴力有卓越功绩的机构、组织或个人颁奖。

我们在自己国土上表现出的宽宏大度,宽恕罪恶、放弃复仇的意愿,实在值得敬佩。把自己从受害者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再心怀怨言、死抱着创伤不放,从而开创出崭新的交往关系,给予罪行的制造者以机会,从内心的愧疚、愤怒和耻辱中解脱出来,如此便可能形成双赢的局面。

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做法,就像中东所发生的冲突,最后承担巨大代价的更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这样做,和平与安全不可能真正到来。复仇和暴力只能生发出更多的复仇和暴力。

很多人出于面子的需要,对道歉可能感到为难,但是,想想夫妇之间争吵时会出现什么情形呢?难道道歉的一方会有失面子吗?如果一方不主动道歉,他们的关系就不妙了。 愿意道歉和宽恕的人,往往是坚强而非软弱的人。 纳尔逊·曼德拉是软弱的人吗?我们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宽恕,不仅没有未来,连现在也不会有。

宽容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宽容别人,不是懦弱,更不是无奈的举措。在短暂的生命里学会宽容别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许多快乐,使人生更得自由。正因为有了宽容,我们的胸怀才能比天空还宽阔,才能尽容天下难容之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宽恕,是现在学校教育最欠缺的一环。” 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对于恶的真正否定和超越,并非以恶抗恶,而是以宽恕终止恶的延续。

但愿前些日子深圳发生的悲剧,永不再重演。

爱和恨相生相克,比邻而居,狂热的爱恨总是此起彼伏,破除复仇魔咒的唯一武器就是宽恕。

中国最缺的不是科学和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公民教育。它包括生命意义、自我价值、自尊、爱与同情、信仰,涉及自己与世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你要把自己带向哪里。

这不是说要宽恕一切罪恶,而是对坏制度下人的一种谅解与救赎。

事实上,宽恕加害者也并不意味着对受害者的完全忽视。宽恕,是受害者放弃向罪犯讨还血债的同时,也有可能解放受害者自己。真正的宽恕要了结过去,了结全部的过去,使未来成为可能。我们不能以无法再代表自己说话的人们的名义,冤冤相报。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如果一个人死抱着仇恨不放,他的一生就成了仇恨的奴隶。 这种精神上的持久的加害,有时并不亚于他曾经受到的伤害。

同样,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如果承认制度与文化相关,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观念。 没有宽容 的观念,绝不会产生可以安放人心的宽容的社会制度。即使这个国家完成政治上的转型,假如没有宽恕与和解来医治、缓解经年累月的社会创伤,即使已获得自由,将来也会消失在极端的民粹思想和漫长的冤冤相报之中。

从这个意义说,没有宽恕,何止是没有未来,连现在也不会有。

1. 《》

2. 《》

3. 《》

4. 《》

5. 《》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