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户外连廊顶层的"天空画板"。

在苏州河畔的长风滨河绿地内,一拱"桥"把阅读与成长的喜悦和这座城市的下一代紧密联系。这是2022年7月开馆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孩子们的心之所往。有着80多年历史的市少儿图书馆自此开启了"一馆两址"(南西馆、长风馆)同步运营的新模式,也按下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进键"。

据统计,两年多来,该馆图书流通册次逾1000万,流通人次近150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2100余场,吸引近500万人次参与。大手牵小手在此共度美好时光,绘就了爱"阅"之城一道道柔软、温暖的风景。

受访专家:

吴建中(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原馆长)

李晓明(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

杨燕娜(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党支部书记)

殷健灵(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用阅读照亮一代代少儿成长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庆龄亲笔题写的馆额——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

问:作为国内最早且延续至今的独立建制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杨燕娜:档案记载,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41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民办儿童图书馆——上海儿童图书馆,由当时在四行储蓄会工作的应永玉先生发起倡议,中华慈幼协会上海办事处等团体募捐筹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儿童图书出版繁茂且颇具规模,但质量良莠不齐。为了使儿童有优良的读物,应永玉以其大儿子应纯高、二儿子应纯同之名致函当时上海第九届庆祝儿童节筹备委员会:建议创办儿童图书馆。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著名职业教育家陈青士发表《我们为什么要设立上海儿童图书馆》一文说:"上海将来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儿童图书馆,这不仅是上海地方的幸福,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光荣。"1941年7月12日,上海儿童图书馆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大华商场13号正式开馆,还在各区设立可免费借阅图书的"图书流通站"、巡回图书车,面向诸安小学、土山湾孤儿院等学校、机构提供团体借阅服务。

1952年上海儿童图书馆董事会呈请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定名为"上海市儿童图书馆",直属于当时的上海市文化局领导。1953年迁至北京西路1647号。1958年迁至南京西路962号。1960年曾并入上海图书馆,作为其少年儿童分馆。1987年恢复独立建制至今。198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应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之请,亲笔为该馆题写馆额——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图书馆也将宋庆龄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作为服务宗旨,为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儿童带来阅读的欢乐与知识的引导。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推动下,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长风馆)正式立项、开工建设。2022年7月19日,长风馆正式开放。南京西路962号的"南西馆"和光复西路2500号的"长风馆",两处馆址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至此,"一馆两址"运行模式下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成为国内体量最大、全国收集少儿出版物语种最多的独立建制少年儿童图书馆。这不仅是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助力上海"书香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增添了新场景、新内涵,是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体现。

吴建中: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形成与发展与这座城市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有关。小时候很喜欢往南京西路跑,因为那里有翼风航模商店、少年儿童书店、向阳儿童用品商店等,是上海有名的儿童文化区。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其中扮演了核心的功能,是全市少年儿童向往的地方,如同一座用阅读照亮儿童成长之路的灯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新人。

不止于借还书,更关乎人格养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的阅读区域。

问:近年来,数字技术进步使得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多样,阅读供给主体也十分多元,为什么还需要面向少年儿童的公共阅读空间?

吴建中:国际图联2022年发布的新版《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要"重视从小培养和加强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提供个人创新发展的机会,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和同理心",将图书馆儿童服务从一般阅读活动提升到人格养成的高度。从幼儿一直到青春期,儿童阅读差异大,甚至可以细分到年级。为此,儿童图书馆不仅要在资源分配上有所不同,从事服务的馆员也需要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还承担着国家或地区少儿阅读协调中心的功能。

李晓明:少年儿童图书馆是推动少儿群体阅读的重要场所,在创设社会阅读环境、培育儿童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公共阅读空间具有安全、舒适、功能多元的场域特点,有助于他们更为安心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发挥积极的行为能动性。以专门为少年儿童群体提供阅读和文化服务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和实体空间提供了数字阅读无法代替的触感、文化氛围及归属感,帮助小读者提升阅读的专注程度,养成沉浸式阅读习惯。

除此之外,少年儿童图书馆还具有公共空间所具备的社会属性,是小读者开展人际社交行为的重要场所,发挥着重要的社交场域价值。来图书馆与其他小读者一起阅读、一起参加活动,有助于提升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和行为,促进他们成长。

而独立建制的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都具有引领示范性。比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拥有8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新时期仍不断创新服务举措,研制推出了《上海地区儿童图书馆阅读服务指南》,不仅规范了上海地区少儿服务,推动少儿服务专业化进程发展,也为全国少儿服务规范化提供了示范参考。湖南省少年儿童馆发挥地方龙头优势,数十年持续开展"全省少年儿童读书活动",通过省、市州、区县三级组织实施,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每年一种活动形式、每年一次集中展示和总结评估,提升省域内未成年人服务品质,如今又致力于推动文旅融合等阅读推广项目的开展。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针对特殊儿童打造"童阅童享"品牌服务,多年来持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动推送服务,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权益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杨燕娜:其一,少年儿童区别于成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图书馆则是一个理想公共空间,这里海量的免费文献信息资源能引导他们走进他人的世界、踏过未涉足的地方、感受多样化的情感,大大丰富少儿的精神世界,拓展思维空间。

其二,"内外兼修""才貌双全"的美好空间能够吸引更多亲子家庭关注、了解和走进图书馆,并为其提供更为温馨的阅读和美育环境。2023年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荣获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和"优秀运营奖",同年即实现流通人次71万,借还图书近500万册次。值得一提的是,两岁以下婴幼儿图书证办理数量急剧上升,未来的孩童将更懂得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何在公共空间交流分享。

其三,如今的少儿公共阅读空间越来越"儿童友好",更为关注少儿的实际需求。例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分级分层分龄的功能设置,户外连廊顶层的"天空画板",透明可见的"图书高铁"自助还书系统等智慧阅读空间与场景,针对少儿阅读特点的"+音乐""+美育""+建筑""+旅游"等阅读新模式,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构建数智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矩阵

问:全媒体时代,怎样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刚需?

李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构建数智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少儿服务内容是我国少年儿童图书馆需要探究的课题。

如今,图书馆服务内容正向数字化转型,在传统服务业务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全媒体、云计算等技术,更为高效地管理、利用文化资源,为少年儿童提供更为精准化的服务内容。此外,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阅读服务项目,突破少儿馆物理空间,为儿童提供更广泛的资源切入点和更为灵活的阅读参与方式和场景。

无论是文献资源还是阅读推广,少儿馆应建立专业、规范的服务团队,为小读者提供贴近儿童心理、符合儿童发展特点、满足新时期儿童阅读和空间使用需求的文化服务内容,同时开展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儿童阅读研究。

少儿馆可开展整合性的拓展服务,从国际视野出发,联合图书馆界、教育界、出版界多方资源,推动儿童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成果的共享与出版,丰富少年儿童的图书馆使用体验。

吴建中:建馆80多年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南西馆在少儿借阅和课外培训等方面成绩显著,在全国少儿图书馆领域始终走在前沿,但由于空间与设备的限制,许多创新型业务难以开展起来。长风馆给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其"乐学""乐享""乐创"三位一体的新探索为少儿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树立了样板,将各类儿童信息服务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不是书归书,活动归活动。"一馆两址",双向呼应:南西馆以其地域优势,更加重视周边儿童设施与服务的合作与共享,并使原有的项目和服务做得更有质量,更加精致;而长风馆发挥空间与现代化设施的优势,拓展更多创新型项目与服务。"一馆两址",不只是多了一个馆舍,而是通过资源重组、转型,打下向世界级儿童图书馆方向迈进的扎实基础。

杨燕娜:新时代,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成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上海文化场馆新地标,助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

一是架构全域少儿阅读服务体系。小体系为少儿馆本体"两个线下馆址+一座云上书房+N个馆外服务点(蜜宝书屋、蜜宝书站、蜜宝书车)";大体系则为市文旅局牵头实施,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区、街镇共同推进建设百座"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通过基层少儿阅读服务空间、文献资源、阅读活动的提升,让少儿群体及亲子家庭更便捷、更有效地获取公共资源。

二是专注优质馆藏资源的组织与揭示。每年推出百个主题书架,打造"乐享云"数字阅读平台,研制传统文化双语书单、节气书单等主题推荐书单。与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联合发布2023"四季童读"秋季书单;在南西馆开设儿童作家主题沉浸式阅览空间,推出"从我的小时候说起"任溶溶生平和作品陈列展等。围绕特色馆藏,开展双语读书会、百年童书展等。

三是发展"阅读+"融合式阅读推广。从内容来看,有小种子阅读、亲子朗读声音档案征集,也有"阅读+科普、+历史、+自然、+法治、+美育、+书画、+旅游"等,还有围绕图书馆建筑、运营的知识体验活动等。从形式来看,组织讲座、展览、赛事、培训、共读会、传统文化体验、录音体验、AI体验等。从合作主体看,与文化场馆、学校、出版社、国际童书展等开展多元合作。

四是加强高效能全媒体传播。针对不同途径不同平台受众特征、传播特征,定制阅读推广内容和传播形式,设立"宝宝说节气""馆员说"等新媒体栏目。在世界读书日、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传统节假日及二十四节气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系列阅读活动,并在全媒体平台传播,不断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

以素养教育为主体,真正落实儿童友好

问:面对少儿读者的新需求、新期待,少儿公共阅读服务在哪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杨燕娜:2023年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曾做过一项读者服务调研,结果显示,读者希望阅读环境更开放更环保更温馨,希望文献资源更丰富更多元更优质,阅读活动更便捷更广泛且有更多体验和参与,希望图书馆为孩子推荐书籍,期待图书馆组织更多的读书分享会和实践动手活动等,这些期待与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的要求相适应、相匹配。

我认为,未来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应进一步强化儿童友好视角,真正落实儿童友好理念。需要在以下三方面着力:建设儿童友好型的阅读新空间和新场景,更好优化少儿阅读环境;强化优质文献资源的组织与揭示,更好保障少儿阅读权益;开展融合发展视野下的多元阅读推广,更好助力少儿成长发展。

殷健灵:我去过国内外很多少儿图书馆,吸引人的不仅是别具一格的硬件设计和丰富多样的藏书,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童书研究、阅读引领、读者服务等方面各具特色。比如,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馆内开辟了多个大小不一的展览区,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1959年起,在德国外交部资助下,该馆设立了一个国际奖学金项目,每年接收15位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研究者在馆内从事为期3个月的研究进修。其间,每位研究者需完成相应的研究项目,并得出相应的研究成果报告。自20世纪70年代起,图书馆开始编制"白乌鸦"世界儿童文学图书选目,由馆员、语言专家根据严格的文学标准,对当年度图书馆收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出版社的各国原创图书进行评选,最终产生一个书单。20世纪90年代以来,馆内还辟出4个小型的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博物馆……正是这些特色项目,使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拥有国内最多的进口原版童书藏书量,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少年儿童图书馆,近年来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性较过去有不小的提升,因此,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做相应的功能上的拓展。比如,充分发挥图书馆馆员的专业优势,编制客观、权威的阅读推荐书目。关注包括残障儿童在内更广泛群体的阅读需求,拓展新的服务形式。中国儿童文学和作家研究相对薄弱,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或可打造其专业文献特色,使研究者能在这里找到国内外与此相关的历史文献、参考书、专著、专业期刊、论文和剪报文件等。这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梳理具有划时代意义。

吴建中:过去,建设少儿图书馆或阅览室是为了让更多的少儿看书和借书,而现代少儿图书馆突出探索式学习,把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数字素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从传统的借阅服务为主体到新时代素养教育为主体是一个质的飞跃,需要做很多探索。第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既要配备好各类儿童必读的世界名著和推荐读物,也要培养儿童活用各类媒体工具和获取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第二,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育,让读者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工具,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通过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提升自己在各种复杂环境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韧性。第三,要推进素养教育的研究,从阅读障碍研究到媒体利用研究等,有很多需要攻克的课题,希望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有一个新的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李婷

文:李婷 图: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