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跳动的火苗,那是生活的欢愉

刊于2024年9月30日《鲁中晨报》

谨以此文庆祝祖国75华诞
   □ 张修东
  火,生存的发端,生活的泉源,生计的升华。幻化的火苗,由红变蓝,既是自然本色的回归,也是绿色低碳的归宿。 
  退休了,补缺家人亏欠的机会增多了,我时不时端起炒锅炒菜,与炉火打交道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出这几十年间那跳动的火苗,跟踪它的足迹,眼看得见,手摸得着,变化实实在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在煤矿做工,我们全家在农村生活。平时,就是玉米秸秆、玉米骨头、杂草、废旧报纸和干树枝作原料引料,蒸炒炸炖。最为担心的是碰上连阴天,做一次饭,母亲要熏出好几波眼泪。临近冬日,怕是冻着在我家居住的奶奶,既为做饭又为取暖,父亲总会想法子弄上1吨多煤,买上一些井下回收上来的木柴,找顺路车子捎回100公里外的家。于是,屋外是白雪铺地冷风嗖嗖,而我家的烟气在村北头孤零零地跳起不知名的舞蹈;屋内通过跳动的火苗,温暖传遍每个角落。奶奶逢人便讲:“多亏孩他爸在矿上,才舍得点煤炉子,我在这里算是享福了!”煤饼跃入炉内,将那炉盖烧得通红,支上架子熥馒头窝头,炉灰里藏匿着的几块地瓜呼呼地喘着粗气,浓郁烟火味,安抚家人心。这种画面一直镌刻心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从指缝间溜走,眼下,全社区近4000户居民早已普及了天然气,蓝莹莹的火苗愉快跃动,方便而快捷,几分钟一个菜出锅,热腾腾,香喷喷,一种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我在想:奶奶如果健在,让老人家看到了这场面,她脸上的皱纹又要堆积得像村东头大湾里的波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祖国风驰电掣前行的大道上,总觉得身边的变化值得大书特书,一些梦想,几年间就变成了现实。静心想想,我们结婚时,全矿区实施的是灌装液化气。领用凭证,登记造册,液化气用完了,在自行车上捆好绑实,就去二里地外的液化气站更换,尤其是对“双职工”上班族来讲,提高了做饭效率。但到了冬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气罐底部被冻得结实,点不着火,只好在罐下放上一张破旧脸盆,倒上热水,“激活”那几乎冻僵的气体,让它重新燃起希望的光火。
  液化气罐使用,需要很多工序手续,它承载生活的重压,等到社区楼房增多,户数添多,用量加大时,气罐支撑不下去,落伍了。那年那月,煤矿经济效益比较好,各级领导视民之事重若千钧。经过认真规划设计报批,在社区北部,矗立起两座大型的煤气罐,自产自销的煤气通过管道,串家入户。后来,我在宣传科工作时,正赶上煤矿建企40年,还专门拍了专题片,被采访者的兴奋心情难以言表。唯一不够理想的,是部分年龄偏大的居民安全意识较差,有的忘记关阀门就上床睡觉,有的出现漏气不及时报修……断断续续发生事故,使居民谈“气”色变。
  盼望着,盼望着有一种更为安全的生活用气来替代。经过努力,天然气终于走近了平常百姓家。
看现在的社区和人家,没有了秸秆的烟熏火燎,丢弃了煤火炉的“乌烟瘴气”,不再为领用更换沉重的液化气罐而发愁,摒弃了煤气伤人的牵绊顾虑,煤火炉,灌装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从红火火苗的窜上窜下,到洁净安全的蓝莹莹火苗,一路跳动地走来,坚实走过每一步,切切实实衬映着生活的变化。
  我在想,随着时代前行脚步的铿锵,将来,还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气体,流进百姓生活。但愿这一时刻早点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跳动的火苗,那是生活的欢愉

祝福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