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人不该活成恐惧的一生》。
想想确实,大部分人真的一生都似乎活在了恐惧中:
小时候,因为害怕说错标准答案而丢脸,无论自己是否有想法都不敢在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在老师按顺序提问的时候,早早就数着还有几个人到自己,直到回答结束那颗心才能安稳;每次考完试,最害怕的就是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担心考不好,被老师家长责备……
工作中,因为害怕让领导同事失望,不敢拒绝任何要求,即使有一些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担心自己的工作无法让领导或者合作方满意,在准备的时候战战兢兢,在交往的时候时时讨好;因为担心被辞退,即使没什么事,也得等到领导走了才敢下班;不敢请假,甚至得冥思苦想、编造一些理由……
在生活上,总是恐惧如果没有工作了怎么办,现在形势并不乐观,未来到底在哪;想买点什么很喜欢的东西,却担心万一之后有需要花钱的地方,钱不够了怎么办;对于亲密关系也是如此,找个条件好的又怕对方看不起自己,找个条件差的,又担心没有抗风险的能力……
等组建了家庭,又是新的轮回,担心没办法给孩子富足的生活,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担心孩子成绩不好、学习不好,不能过好这一生;担心父母亲人生病或者发生意外,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担心中年危机,失去竞争力,无法偿还房贷、车贷……
总之呢,很多人就是这样,带着恐惧、害怕,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恐惧的一切没有发生过,那些快乐的短暂没有拥有过;就算恐惧的事情发生了,可走出这些低谷的时间,远没有那些面对未知的无数恐惧来得漫长。
很多时候,我们过得不好,恰恰是因为太恐惧了,越绷越紧的弦弹不出生命的生动乐章,只会断裂到发不出一丝声音。
一想到这里,想到学不会松弛的自己,想到这么多人都在恐惧中不安地过着一天又一天,就觉得很难过。
你发现了吗?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因为过去曾经发生过失败的经历,导致我们再次遇到相似的经历会自动忆起,身心即刻被恐惧占满。
比如,我们曾经在考试的时候失败过,并且被家长或者老师责备惩罚,于是再次面对考试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恐惧,甚至长大后经常在梦里,还会因做不完的试卷、考不好的成绩而惊醒;
因为曾经在公开演讲的时候,没有发挥好,被身边的人嘲笑或者批评过,于是再次需要公开讲话的时候,就会害怕出现同样的尴尬;
因为曾经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被伤害过,于是再次需要建立关系的时候,就会害怕再一次被辜负……
过去留下的那些缺口始终没有得到愈合,让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下一次同样的挑战。
而恐惧的不断累积,只会让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不安感就这样充斥在我们的呼吸里,无法得到安稳与松弛。
还有一种恐惧是思维惯性,面对任何事情,总是习惯向着不安的深处去想象。
比如,在面对一份工作的时候,有的人会想着尽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儿、珍惜现有机会就好;而有的人满脑子都是,我是不是马上就要失业了?被辞退了我该怎么办?
拥有前一种思维的人,会尽力将事情做好,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与重视,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当公司需要辞退员工的时候,他是最后会被辞退的那一个,即使他被辞退了,这段工作中努力做出的所有成绩以及获得的提升,都成为了他的底气与简历的闪光点,帮助他更好地去获得下一份工作机会。
拥有后一种思维的人,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工作中,甚至还会充满着抱怨和担忧,当领导安排工作的时候,他总是患得患失,担心是不是领导要辞退自己。
这样的工作状态,不仅让自己筋疲力尽,还导致自己无法高质量完成工作,反而会让领导怀疑他的能力,更有可能导致他担心的被辞退的事情发生。
而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焦虑与担忧是正确的,事情确实按照自己恐惧的方向发生了。
恐惧导致了更大的恐惧,逐渐蔓延,让人无处可逃。
这样的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中的墨菲定律来解释。
如果过度担心某件事情,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反而会更高。
因为恐惧与焦虑会影响状态与决策,从而增加了问题发生的可能。
心态会决定磁场是真的,当你迫切地去传递着你内心极度想象着的可能,那周围所有的要素都会助长这件事情的发生。
越害怕失败,越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导致失败;越相信自己可以,反而有可能会迎来很好的结果。
恐惧不仅会让恐惧的事情成为现实,更糟糕的是,让你失去了面对生活的能量与松弛感。
因为恐惧,你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任何事情,甚至渐渐开始不想了;
因为恐惧,你日夜担忧,躯体化反应让你觉得生活很艰难,甚至渐渐连呼吸都觉得疲惫;
因为恐惧,你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在自卑的深渊里越陷越深,低着头紧绷着身体,脆弱得仿佛轻而易举就可以碎掉。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会害怕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我们不能任由恐惧蔓延,要找到走出恐惧、面对恐惧的能量出口。
面对恐惧,首先要做到自我觉察。
当你被恐惧包围的时候,你要意识到此刻的自己正处在恐惧的情绪中。而情绪只是内心的主观感受,并不代表着客观事实。
所以,首先要冷静下来,不要在恐惧的时候做出情绪化的决定。
以免会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或者做出不理智的决定,从而错失机会。
面对恐惧,想想那些曾经让我们害怕的事情。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恐惧是否来自于曾经的创伤:失败后的尴尬与无措。
但其实想一想,当时觉得重要得不得了的大事,现在会觉得没什么。
比如,小时候忘记戴红领巾,都会害怕得不敢走进教室,而现在看来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所以,现在我们所焦虑的事情,很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重要,而所有的失败,我们都能够在时间的疗愈下,走出来、走过去。
正如我们经历了这么多失败、焦虑,还是走到了今天是一样的。
面对恐惧,要记得我们一路走来积累的底气。
只记得花落,不记得花开,也是对一颗种子努力绽放的不公。
我们还要提醒自己去想一想一路走来的每一次成长。
我们曾经也会害怕公开讲话,但一次又一次迎难而上,现在的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底气来应对;我们曾经也不会社交、不会做策划、不会做采访、甚至不会写一篇很好的广告软文,但如今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人就是在一次次克服恐惧、迎接挑战中成长起来的,根扎得越深,果结得越高。
面对让自己恐惧的事情时,想起曾经的所有勇敢与付出的所有努力,我们会充满勇气与力量;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恐惧后,我们又会遇到一个全新的、更有力量的自己,这样想来反而对应对恐惧充满了期待。
面对恐惧,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具体中。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还拥有工作的时候,与其担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到的失业,不如尽力做好工作、努力提高能力;
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与其担忧孩子成绩不好没有未来,不如专注于孩子当下的每一刻快乐,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滋养;
在一段关系中,与其担忧关系破裂后的伤害与损失,不如用真心与真诚让当下充满爱与幸福;
在想吃好吃的、想去旅行、想见朋友的时候,与其担忧没有下一次,不如即刻行动……
当你不再担心自己是否会失业,不再担心自己真诚是否会被辜负的时候,不再为所有未知而茫然无措的时候,你就会从恐惧中走出来。
正如傅首尔曾说的:“我们就是在每一次的恐惧中填满人生的一个个缺口,逐渐进阶成长。”
我们本来就没什么可以失去的,又怕什么呢?
与其担忧未知的风浪,不如享受当下每一刻的乘风破浪。
风浪是常态,当你在一次次乘风破浪后,你就知道如何掌握它、克服它,也就能更有安全感地享受当下的人生。
沉浸地体验生活是会让人上瘾的,你尝试了第一次,你就想尝试第二次、第三次。
你会发现自在、松弛、尽情地享受人生,比用恐惧、僵硬、紧绷着生活,要畅快得多。
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也曾说:
“世界上最懦弱的事情就是害怕,应该忘了恐惧感,而把全部身心放在属于人类情感的真理上。”
人不应该活成恐惧的一生,应该活成松弛的、勇敢的、有创造力的、有梦想的一生。
当你不怕失去、不怕失败,不再为昨天没看到的星星哭泣,不再为未来的自己担忧,你会发现——
原来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自足的、豁然的、充满无限可能的。
还有几个月就30岁了,面对这样新的战场,习惯性恐惧不松弛的自己,一时间还是很难完全做到松弛。
经常还是会在深夜里被恐惧团团包围,总是在想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如果这条路真的走不通我该怎么办,明天是否要面对新的挫败与失望。
但我一次次告诉自己:只此一次的人生,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是充满恐惧的,而是梳着喜欢的双马尾、戴着粉色的眼镜、拿着一支笔,单枪匹马地用热爱去抵挡所有流年的侵蚀与不安的侵袭。
生命这么短暂,一定要用自由、热烈、生机、爱意填满!
这样当我们临死时,才能像作家维特根斯坦那样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