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展示大唐皇位传承有多血腥?21位皇帝,正常继位仅有6人
我是光头哥
2024-10-01 07:18山西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经过几年准备的朱温正式逼迫唐哀帝禅位,代唐自立,立国号为“梁”,改元开平,至此,传承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帝国就此灭亡。
从唐高祖李渊建唐开始,大唐共历二十一帝,算是封建时代王朝里皇帝最多的一个朝代了。
大唐是封建时代的巅峰
一般来说,皇帝传承越多,说明换位更替较快,比如后面的元朝就是这样,元朝不到百年,却有十一位皇帝,期间宗室内讧不断,而唐朝也是如此,前期政变频繁,后期宦官擅权,可以说二十一位皇帝,一大半都是非正常继位的。
换句话说,大唐的皇位传承,异常的血腥。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大唐建立初期,随着秦王李世民建立的功勋越来越多,封赏和地位也越来高,到了武德中期,秦王的地位已经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三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和王世充,在赏无可赏的情况下,李渊赐予李世民天策上将之衔,允许其开藩建府,至此,秦王系势力不断膨胀,也让李建成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了好几年,气的李渊差点将大唐一分为二,让着两个兄弟各自建国。
唐太宗能力,大唐独一档
在矛盾无法调和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禅位,可以说大唐初期的传承,就定下了血腥的基调。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虽正常继位,但前后风波不断
李世民登基后,以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如果没有意外,将来的天下就是他的。
只是没想到老父亲又特别喜欢弟弟魏王李泰,其地位和赏赐,几乎和太子持平,助长了李泰夺嫡之心。
眼看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李承乾决定学逼父退位,且暗中联合被打压的侯君集,只是还没动手,齐王李佑却率先谋反,而在审理这起谋反案后,最后又牵扯到了李承乾身上。
唐太宗的太子,不太好当
可以说李承乾还没开始政变就暴露了。
太子政变,位置自然不保,李世民本打算立李泰的,但李泰一句日后杀子传位,让他明白,传位给李泰,几个儿子都将不保,因而选择了晋王李治为太子。
就这样,李治因兄弟内讧而捡了皇位,成为大唐第三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正常继位,后被废黜
李显并非一开始被立为太子,在他之前,两个哥哥李弘和李贤先后被立为太子,但在唐高宗后期惨烈的皇室内讧中,一个郁郁而终,一个被废流放惨死,最后选了第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于贞观殿,皇位传给了唐中宗李显。
然而唐高宗遗诏里又有“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一句话,注定唐中宗的初期,必然会受到武则天的钳制,也为自己被废黜埋下了伏笔。
唐中宗时期,算是女子干政的巅峰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废长立幼登位
前面说了,唐中宗登位之后,满朝都没有自己的人,处处受限,为了掌握话语权,在初期根基不稳的情况下,贸然提拔外戚韦氏,引起了武则天的警觉,在武则天的主导下,在位不到三个月的唐中宗被废。
而后,武则天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当然,初次登位的唐睿宗也是一个傀儡,不久,就被迫禅位给母后,李唐江山变为了武周江山。
武则天-唐中宗李显: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经过多年的考虑,武则天决定还是把江山留给儿子,将流放在房州的李显召回来,立为太子。
此时武则天年事已高,权力交接似乎不存在变数。
但没想到武则天宠幸二张兄弟,他俩依靠武则天的信任掌控朝廷,引起很多大臣的不满,更让一些大臣看到机会。
武周
毕竟唐中宗如果顺利登基,他们的权势和之前没什么区别,但如果借拨乱反正为由政变,那收获就大了。
在张柬之等人的密谋下,带兵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将一脸懵的李显拥立上位。
至此,唐中宗得以复位,只是他本就是太子,没有张柬之,也是未来皇帝,可以说这次政变,就是张柬之打压政敌,谋取富贵的一次冒险。
唐中宗李显-唐少帝李重茂:韦后矫诏立帝
唐中宗继位后,为了能够顺利掌权,选择不清算武氏,反而促使了武氏和韦后的联盟,意图打压老弟李旦一系。
在唐中宗的刻意扶持下,韦武联盟权势滔天,严重影响了太子李重俊的地位。
眼看韦武联盟步步紧逼,李重俊也选择了政变,打算逼父亲退位。
尽管李重俊成功诛杀了武氏,奈何老父亲一露面,政变将士纷纷倒戈,李重俊政变失败。
李重俊的玄武门之变,最终失败
李重俊失败后,太子之位空悬,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密谋当皇太女,而另一边,韦后也想当另一个武则天,就在她们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唐中宗暴毙。
有传言唐中宗是被毒杀的,是真是假,至今没有论断。
但唐中宗暴毙后,韦后立即矫诏扶持唐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临朝称制。
唐少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唐隆政变
唐中宗的突然暴毙,给了一直不甘寂寞的李旦一系的机会。
在李旦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合谋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一系,至于坐在皇位上的李重茂,直接被太平公主拉下龙椅,让位给李旦,至此李旦再次登位,是为唐睿宗。
而唐中宗还有一个儿子李重福不甘自己一系丢了皇位,矫诏称帝,封李旦为“皇季叔”,李重茂为“皇太弟”。
只是现在的李重福不管实力还是能力都逊于李旦一系,没几天就兵败而亡。
李重茂虽然已经退位,但依旧受到牵连,被贬不久后就离奇暴毙,至此,唐中宗一系彻底绝嗣。
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先天政变
唐睿宗登基后,嫡长子李成器理应被封为太子,但李成器明白,李隆基这个弟弟是不甘心当一个皇子的,以他的能力和手段,日后必然上位。
与其到时候被政变下台,倒不如现在直接让出太子之位,至少可以保住身家性命。
就这样,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
然而让李隆基为太子,又引起太平公主的不满,太平公主也是爱操控权力的人,李隆基的权势和野心,都影响了自己的权势,因而极力反对。
唐玄宗,前明后暗
反对失败后,则打算易太子。
眼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争愈来愈激烈,李旦很干脆的借彗星出现,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
当然这个太上皇可不是完全交权的,依旧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相当于退居幕后掌控朝政。
至于太平公主,仰仗唐睿宗的信任,继续干预朝政,甚至密谋毒死李隆基。
李隆基得知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于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发动政变,扑灭太平公主势力,终于成功掌握朝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天子。
唐玄宗改革,诸王、太子权势彻底丧失
从唐高祖开国到唐玄宗登基,大唐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这一百年里,太子能够顺利登基的寥寥无几,有且仅有唐睿宗不曾废过太子。
但即便如此,唐玄宗还是通过政变的方式上台,可以看出,唐朝前期的皇位传承是异常的血腥的。
为何如此呢?其实就是和南北朝一来宗王政治和贵族政治有关。
因而唐玄宗掌权后,也害怕日后政变再度出现,开始对宗王和太子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限制了诸王和太子的权力,也断绝世家大族和诸王之间的政治联系。
比如结束唐朝前期亲王出镇外刺的局面,亲王出镇外刺本意是加强和拱卫皇室力量的,但却成为诸王们培植势力的机会。
因而唐玄宗下令,皇子们只是遥领节度使、大都护,并不出镇,断绝他们培植势力的机会,至于诸王们则统一居住在十六王宅里。
唐玄宗的改革,深刻影响了后面的大唐政治格局
而在这个基础上,唐玄宗又开始对诸王府属僚佐进行改革,取消诸王征辟属官的权利,故意疏远亲王和僚属的关系,就是防止他们形成小集团。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削弱诸王的经济势力,唐玄宗不断压缩诸王用度开支,更对实封制度进行改革。
此前诸王都是可以直接在封地内收取赋税,现在唐玄宗规定,所有赋税都上缴朝廷,由朝廷统一发放,将原先的诸王封地收入改为俸禄制,防止他们利用金钱来结交重臣。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诸王的,至于太子,唐玄宗同样进行了改革,此前唐朝的宰相都是兼领东宫官的,也让不少宰相都卷入太子和诸王的斗争中,让政变频繁爆发。
为此,唐玄宗改革了东宫机构,将东宫的体制虚化,尤其是宰相不再兼领东宫官,让宰相和太子之前失去隶属的关系。
到了李林甫时期,东宫的行政权力基本失去了,也意味着东宫彻底失去了和皇权抗争的资本。
这样一来,可以最大限度的断绝诸王叛乱和太子夺权的可能,但也意味着太子彻底失去了权力,也让大唐皇位传承从原先的血腥政变转变为宦官操控十六王宅的局面,皇位传承,同样变得不稳定。
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安史之乱,唐肃宗乘机上位
前面说了,唐玄宗对诸王和太子诸多制度的变革,必然会对当时诸王和太子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为了防止诸王擅权,唐玄宗不惜一日杀三子,更是极力打压太子李亨。
可以说李亨在当太子的这些年里,每天都是过着胆颤心惊的日子,稍不留神,就要被废。
恰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李亨趁平叛的机会,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虽然不乐意,但碍于大局,还是承认了,但私下动作不断,派其他皇子南下募兵,就是意图日后可以夺回皇位,可惜都被唐肃宗挫败。
登位前的唐肃宗,每天过的小心翼翼
而随着长安的收复,唐肃宗获得巨大的声望,唐玄宗不得不默认禅位的事实。
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肃宗去世,遗诏太子李豫继位。
尽管李豫是嫡长子,也是无可争议的太子,但张皇后不满李豫上位,暗中召见了越王李系,意图废长立幼。
关键时刻,深受唐肃宗信任的宦官李辅国等人选择软禁李系和张皇后,拥立李豫,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这才坐上了皇位,而李豫是大唐目前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只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开始不听朝廷,加上各种内乱,唐代宗不得不仰仗宦官掌权,虽然期间杀了不少宦官,但不可避免导致宦官势力的做大,为日后宦官擅权,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