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牵引,内心的宁静似乎变得愈发遥远。

然而,有一位高僧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已经63年不食油盐,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释觉定,这位来自安徽金龙山的苦行僧,曾在年轻时为了母亲的健康割肉喂母。

而且,当寺庙被毁了之时,他还勇敢地自费重建寺庙,这究竟是怎末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皈依佛门与为母割肉

1935年,在安徽的一个普通农村,陈多兴的童年过的无比快乐。

年幼的陈多兴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午后,一位云游的僧人路过陈家,他那长长的袍子和洒脱的气质让小陈多兴怦然心动。

僧人瞥见他,微笑着说:“小子,你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慧根,适合出家。”

这句话在陈多兴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信仰的种子。

他开始在内心深处对佛教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希望能够像那些高僧大德一样,超脱世俗,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于是,在他14岁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剃度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向师父请教,师父理解他的心情,给予了他支持与祝福,给他取名为“释觉定”。

然而,出家并没有让他完全摆脱世俗的牵绊。

此时,父亲的健康日渐衰弱,母亲也因操劳过度而病重。

陈多兴决定在白天专心修行,晚上回家照顾母亲,那段日子,他常常一边诵经,一边为母亲熬药。

为了给母亲寻医问药,他甚至走遍了周围的村庄,四处打听名医,母亲的病情持续恶化,陈多兴感到无比绝望。

后来,他想到了“割股疗亲”的古老传说,即用自己的肉体来救助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思考后,他割下了自己大腿内侧的一块肉,熬成汤喂给母亲。

没想到,奇迹发生了,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甚至在乡邻间传开,大家都感叹这是陈多兴的孝心感动了上天,而这件事让他更加坚定了信仰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自修行与受“菩萨托梦”的启示

后来,决定脱离世俗的束缚,释觉定开始了他的独自修行之路。

他远离了故乡,选择在大山深处的寺庙隐居,那些青翠的山峰与宁静的流水,成为他心灵的归宿。

他白天在山中打坐、修行,夜晚在烛光下诵经,内心逐渐被这份宁静所抚慰。

然而,孤独的修行生活并不总是如意,艰苦的环境考验着他的毅力,简陋的饮食与单调的生活,让他时常感到乏味。

寒风刺骨的冬天,只有几根蔬菜和清水是他的食物。

即便如此,释觉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心中默念着佛陀的教诲:“苦行是一种锻炼,是通往解脱之路的必经之路。”

他在孤独中反思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体悟到生活的真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有天夜晚,释觉定在山中打坐,昏昏欲睡之间,他做了一个神秘的梦。

梦中,观音菩萨向他微笑,慈祥的眼神如同春风般温暖。

菩萨告诉他,金龙山需要重建寺庙,以便传承佛法、普渡众生。

梦醒时分,释觉定心中一震,似乎在梦中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使命感。

这一刻,他明白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这个梦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他决定将毕生所学与所信奉的佛教精神结合起来,努力重建那座曾经存在于金龙山的寺庙。

他知道,重建寺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信仰,更是为了那些渴望心灵寄托的众生。

释觉定心中充满了力量,仿佛菩萨的指引为他注入了新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1979年,他开始着手计划自费重建的工作。

释觉定的重建寺庙的计划逐渐成形,然而,他深知这并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庞大工程。

于是,他开始积极动员周围的村民,邀请他们参与这一伟大的事业。

释觉定则在一旁忙碌着,时而帮忙搬运材料。

随着工作的推进,寺庙的轮廓逐渐显现,墙体稳固而厚实,佛像的模样也在雕刻师的巧手下变得愈发生动。

随着寺庙建设的逐步推进,释觉定的心灵也在不断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3年不吃油盐

释觉定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一直饮食清淡。

他常常亲自为村民们准备简单的斋饭,而且在他去世前,他已经63年不吃油盐。

作为一名苦行僧,他严格遵循佛门的清规戒律,坚守着不杀生、不食荤腥的原则。

在漫长的岁月里,释觉定的饮食几乎全由简单的蔬菜和米粥构成。

他每天只吃一顿饭,以清水煮熟的蔬菜为主,既不加油盐,也不允许自己享受任何调味品。

这种生活方式并非简单的节食,而是释觉定对身体与心灵的双重锻炼。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极简的饮食,才能清净身心,达到更高的修行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看来,物质的奢华与享受只会干扰内心的宁静,唯有舍弃世俗的欲望,才能真正体悟到佛法的深邃。

释觉定的苦修并未让他感到痛苦,反而在每一次简单的饮食中,他都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快乐。

他常常与前来寺庙的信徒分享自己的经历,强调精神世界的富足远比物质享受更为重要。

这种信念,正是他在漫长苦修岁月中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所在。

而且,释觉定还很善良,有一天,一位村民因病卧床不起,释觉定毫不犹豫地前往探望。

他带去的不是奢华的礼物,而是亲手煮的药。

村民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心中对释觉定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释觉定对他微微一笑,心中却默念着:“愿所有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安宁。”

这种简单的信念,正是释觉定在修行中不断践行的道理。

他也意识到,真正的修行不仅在于个人的追求,更在于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论

释觉定的一生如同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他从一名普通少年成长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苦行僧。

在重建寺庙的过程中,他不仅追寻到了自我的信仰与灵魂的升华,更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奉献,凝聚了一个社区的力量,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释觉定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坚守初心,保持内心的宁静。

他的慈悲与奉献,彰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正是这种精神,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形成了一个更加温暖的社会。

释觉定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证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在于内心的坚持与对他人的关爱。

参考资料

大山里老和尚割股救母 一生不食油盐 新浪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