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七十五载春秋的长河里,我的祖国,你用坚韧与智慧,编织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从烽火连天到和平盛世,你的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其实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先祖俯瞰山河,就曾发出这样的颂歌,今日诗经女孩带你一起学习《诗经·周颂·般》,领略那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周颂·般
於皇时周①,陟其高山②,
嶞山乔岳③,允犹翕河④。
敷天之下⑤,裒时之对⑥,时周之命⑦。
①於,音呜,语气助词。皇:伟大。时:是,此。
②陟(zhì):登高。
③嶞(duò):低矮狭长的山。乔岳,高大的山峰。
④允:通“沇”,沇水为古济水的上游。犹:通“沋”,沋水在雍州境内。翕:通“洽(hé)”;洽水又作郃水,流经陕西郃阳东注于黄河。
⑤敷:遍。
⑥裒(póu):包聚。时:是。对:封国,疆土。
⑦时:通“侍”,承受。
“般”字通“上般下目”这个字,意思环顾左右。《般》这首诗标题的意思就是就是“周天子巡狩时,登上山峰视于四方”。从诗的风格看,也像是周初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允犹翕河”的景象,大概也只有登临纵目时才有。东汉人马第伯《封禅仪记》记登泰山的亲身经历说:“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正与本诗“允犹翕河”的观感略同。
《般》赞颂的对象自然也就是大周土地上的壮丽山河。歌者面对广大的周国疆域,不禁赞叹道:“於皇时周!”相当于说“啊,多么壮美啊,我们的大周!”歌者以叹词“於”发端,紧接着是形容词“皇”,而主语“时周”却放在“于皇”之后。看似简单的四言句,却显示出《诗经》高妙的语言艺术。
如果说“於皇时周”是整体感受,那么接下来的“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则是具体描述。此时诗人登上了巍巍高山,看到狭长的山峦起伏,高峻的四岳耸立其间,大大小小的河流顺势汇入黄河。这是一种雄伟壮美的图景,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古人敬畏自然,面对这样壮阔的山川想必更添崇敬之情。同时,这样广阔的河山此时已经变成大周的领土,所以崇敬之外,当另有一番拥有天下的自豪和自信。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三句并不是单纯地赞美山河,它的真正内涵是先民们对于天下安定的祈求,隐含了古人的特殊心理。古人无法解释万事万物的变化,于是冥冥中祈望能够得到大自然神灵的庇佑,国家安定,百姓富足。而对于取得天下不久的西周王朝来说,国家的安定和国力的增强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周王除了祈求先祖的保佑外,还要敬山岳江河,祭自然神灵。
饱览大周江山的壮丽景色后,诗人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西周王朝的恢弘气势,于是又一次发出赞叹声:“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周定国之后,拥有广袤无垠的土地,诸侯国纷纷来朝,对周天子俯首听命。这一派大一统的气象确实令人心潮澎湃。
全诗四言七句,语言极为简练却有震慑人心的威力。诗中“高”、“乔”、“敷”、“裒”等均是表示空间广阔的词,象征着周王朝的盛大;同时又描写了最能体现空间感的山川河流,进一步充实了广阔的空间,一统天下应有的雄浑气魄由此而生。
《般》是周颂的最后一篇,也是一次祭祀仪式的尾声。在祭祀仪式即将结束之际,《般》以恢弘的气势告示天下:周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小部落,而是掌握天下的大王朝;周的统治顺乎天命,普天下所有人都要服从大周的号令。可以说,《般》就是周人向天下展示周王朝非凡气势的响亮乐声。
3000年前,我们的先人面对那么一点儿的疆土,发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心声;3000年后,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的祖国真的是“嶞山乔岳,允犹翕河”;我们的祖国像火焰一样升腾,正在攀登他的高峰。
山河无恙,盛世久长!狭长的山脉和高耸的山岳,正如那汇聚的河流,凝聚着普天之下的臣民,红旗飘扬开启时代新章!挺立脊梁,坚定信仰,继往开来续写千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