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时期的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陶瓷转型期的一个开端,它为明弘治以后的官窑树立起一个淡雅、纤巧细腻的样板。在画法上一改永、宣时雄劲豪放的笔墨情趣,而流于飘逸秀雅的风格。纹饰线条匀劲流畅,自然率真的情趣,充满了生机和魅力,画法上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
以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作为参考。成化窑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晚期成就最高。而从遗址断层出土堆积物可知,其高质精美之器,即被历朝所称赞的成窑佳器,主要是指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后烧制的斗彩、青花瓷。这一时期的成窑,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大件非常少见,其胎釉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一时期的釉质也非常的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而这种釉色后人仿制起来却是十分困难的。
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在青花料的使用上成化时期的瓷器,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多数使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这种青花料颜色清淡典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在层次上这一时期的青花料也有了浓淡之分,浓者多用于勾勒纹饰线条,淡者则平涂上色,使图案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青花麒麟纹盘
成化时期的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夔龙也称草龙,是成化时出现的一种抽象变形的图案化的龙纹。这一时期纹饰有的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
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足碗
成化官窑青花底部有带釉与砂底两种,带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这种类似火石红的“米糊底”用手摸时,没有粗糙之感,仍感细润,这是成化官窑青花特有的风格。
青花梵文杯
成化官窑款,犹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笔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见刚,既挺拔瘦劲,又笔道圆润。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成化官窑款识的字体结构时说得好:“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平年应悟,成字一点头肩腰”。
孙先生说的第一句是指“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不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单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笔一横,很少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第五句是指“明”字右边的“月”,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状。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与头平,有的与肩平,有的在腰际。
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成化官窑款,大多采用青料书写,少数以色釉拔白的技法来表现。青花书体款字的青色,沉淀浓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雾欲盖,在强光下,用放大镜审视,款字上隐现一层云雾和如珠的气泡。
成化官窑款常以竖排双行形式来构图,一般安置在器底,外围双方框或双圆圈。围饰的方框用手工画成,线条规整度欠精密,并遗有因运笔轻重不匀而留下的浓淡不一的色料痕。围饰的圆圈,由于在陶车上操作,较为规整,但也往往遗有色料浓淡的烙痕。
明成化官窑款,也有少数横排一行或单排作半环形排列,安置于器物外壁口沿处。有六字双圈或六字双框款,写“大明成化年制”。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写有双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也有在罐上写“天”字款的,无圈框,俗称“天字罐”。成化款苍劲有力,笔画圆润,字体较大,被框、圈紧紧束住。
相关内容整合自网络,仅供参考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
藏友们可以关注相关信息,有出手计划可以私信或留言小编!
一线拍行和文交会应有尽有!(嘉德、保利、中贸圣佳、翰海、大羿......)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