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75年间,人与城,书写着一段段相互成就、共生共荣的佳话。从昔日的西南边陲小城,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华丽蜕变的背后,是贵阳人以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时代担当,与城市共同成长、共筑辉煌。
贵阳城,是贵阳人生活的舞台,也是他们梦想的起点与归宿;贵阳人,则以他们的智慧、勤劳与热情,赋予这座城市无尽的生命力与活力。大数据的浪潮中,贵阳人勇立潮头,以数据为笔、以网络为纸,书写着科技创新的壮丽篇章,让“中国数谷”的名片惊艳世界;绿水青山间,他们又化身守护者,以行动践行生态理念,让绿色成为贵阳发展最厚重的底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城共进的精彩还在继续。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让我们听一听人与城的故事。
俯瞰贵阳城区一角
共和国同龄人孟维陵:
国家富强了 生活更幸福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贵阳市民孟维陵出生于1949年,亲身经历了祖国的沧桑巨变。
“过去物资匮乏,和现在没法比。甚至过年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美美吃上一顿纯大米饭。至于大鱼大肉,从来不敢想象。有时晚上饿醒,只能靠喝醋来满足嘴瘾,但事后胃又疼得难受。”孟维陵说。
交通变化也十分巨大。过去,孟维陵最怕出远门:“路途遥远,经常只能靠步行,少数人家中能有辆自行车。现在小轿车已不再罕见,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也让跨越几千里的长途旅行变得轻松方便。”
老人还提到,以前通讯方式单一,书信往来需要很长时间。家里遇上急事,只能去邮电大楼拍电报。现在,手机、互联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祖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深刻感受到75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从物质匮乏到丰衣足食,从交通不便到出行方便高效,从信息闭塞到资讯发达,方方面面都彰显着祖国的繁荣与强盛。”孟维陵说。
贵阳畅达轨道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机电部职员杨宇:
轨道交通建设有我青春印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经历了飞速发展。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而感到无比自豪。”贵阳畅达轨道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机电部职员杨宇说。
作为2024年“筑城工匠”获得者的杨宇,大学时期就读于重庆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特别是专注于通信信号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多年来,杨宇参与了贵阳、长春、天津等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记得我儿时,城市轨道交通几乎是一片空白。那时,人们出行主要依靠公交车和自行车,城市交通拥堵、效率低下。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日益迫切。我被这一行业的挑战性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所吸引,渴望为城市交通的便捷与安全贡献力量。”杨宇说。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未来的发展,杨宇充满期待与信心:“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技术创新被引入到这一领域中来,推动通信信号系统的进一步升级与优化,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树云:
在祖国的繁荣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国庆将近,在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高级技师李树云时而钻研产品,时而指导徒弟,忙得不可开交。工作22年,李树云已经从普通学徒成长为航空领域的一名高级技师,见证了新中国快速发展下的企业变革,也实现了个人成长。
李树云生于1981年,2002年从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万江航空。最初,他主要负责加工飞机所需零件,这些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在师傅的指导下,李树云克服重重困难,逐渐掌握了车工、铣工到加工中心的各项技能,从学徒工慢慢成长为能够独立承担重要任务的师傅。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他还不断提出改善提案,仅2019年至2024年,他提报并实施改善提案60条,其中优秀及特优改善7条,为公司创造的收益达100万元以上。
随着国家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李树云也见证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巨大变化,“从手动操作到普通车床,再到数控车床和数控加工中心,操作设备迭代了一代又一代,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代同进步。未来,我会努力向大国工匠看齐,继续提升个人技能水平,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市民在长坡岭森林公园游玩
“贵漂”王庆能:
在贵阳创业是件幸福的事
“贵阳营商环境良好,文化艺术氛围浓厚,让我们用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事业得到稳步推进。在贵阳创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贵漂”王庆能说。
王庆能来自江苏,曾从事过五星级酒店室内装饰设计师、职业经理、房地产项目投资人等职业。2019年,他放弃城里的高薪工作和优渥生活,来到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开展乡村建设,成为一名“贵漂”。
扎根右二村后,王庆能投资建设了咖啡店、民宿、露营地、酒吧等项目。在项目建设中,王庆能用艺术的手法让村子保持“原汁原味”的气质:村民的闲置房屋变为咖啡馆,荒废的农场变身精品民宿……2024年,右二村的旅游综合收入预计将从百万元级迈向千万元级。
从今年夏天开始,王庆能又挨家挨户发动村民腾出更多空闲的屋子发展旅居产业,将右二村打造为能容纳三四百名客人生活的避暑空间。
展望未来,王庆能表示,将进一步挖掘更多地方文化,在建筑设计理念或文创作品中融入清镇市的瓜灯、苗绣、屯堡、地戏等文化元素,带动村民“变现”特色文化。
贵安供电局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中级作业员冯德洪:
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自豪
“我生于1978年,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四十多年,用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等词语来形容祖国的发展变化,一点也不为过。”贵安供电局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中级作业员冯德洪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安新区马场镇人,同时也是一名党员,他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感触很深、充满自豪。
“小时候,路是泥巴路,下雨就是泥,晴天就是灰。那时候的房子又小又矮,和现在相比根本无法想象。原来这一片都是农村荒坡,现在高新科技企业云集,是在全球都能排得上号的数据中心。我们现在的电力保障水平,能够做到保障贵安数据中心365天零停电,这都是祖国科技进步的体现。”冯德洪感叹,在他依稀的印象中,小时候的马场镇甚至连电都没有通,点的是油灯,父母为了节约,灯都调得很小,灯焰只有一粒黄豆那么大。
“今天,贵安新区已经完完全全是另一个样子了。当然,我们的祖国,也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冯德洪说,在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都拉营火车站值班员吴刚:
我与“中欧班列”共成长
“每次看着中欧班列从贵阳安全驶出,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今年31岁的吴刚,现任贵阳南车站下属都拉营火车站值班员。201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都拉营站,至2024年7月,一直从事调车员工作。
贵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上重要节点城市,自2021年11月18日贵阳首次整列开行中欧班列以来,已历时近3年。3年中,吴刚和同事以严谨护航中欧班列(贵阳)稳步开行、快速奔跑,把好中欧班列出发前的最后一道关,为贵阳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高原内陆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走出国门的中欧班列(贵阳)代表着贵阳、贵州和中国的形象。调动中欧班列的车辆过程中,一定要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想一点、多提醒一声。”吴刚说。
截至2024年9月25日,贵阳已开行整列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71列,共计发运3543个标准集装箱,使5.4万吨黔货搭乘班列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贵州快速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前沿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构建起一条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几年中,我与它共同成长进步。接下来,我将继续努力工作,苦干实干,为持续开好中欧班列贡献青春力量。”吴刚说。
记者 章婧 曾秦 潘朝选 汤利 黄菊 许发顺/文 周永 梁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