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坤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一亩收了700多斤花生,这么好的地,真是个大宝贝。”秋分刚过,定远县岱山社区种粮大户陈海龙看着丰收的花生感慨道。
就在一年前,陈海龙的“大宝贝”,还是一片地形破碎的荒地。
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的定远县,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境内坡耕地、低标准梯田较多,是安徽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俯瞰风光秀丽的滁州黄栗树水库。滁州市水利局供图
在定远县岱山社区,过去只要雨水稍微大点,百姓们心里就嘀咕:“雨水一冲刷,泥沙向低处淤积,农作物基本就毁完了。”
提高坡耕地生产力首先要保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去年,安徽省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探索坡耕地、荒坡地治理投入新路径,将治理形成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指标收益反哺”。
“这份文件为我们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指南针’,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滁州市水利局局长张勇称,为此,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多次赴安徽省水利部门对接,2023年7月成功争取在池河镇岱山社区试点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历时80天,项目对504亩坡耕地和部分荒坡地进行综合治理,原本破碎凌乱的坡耕地变成一块块整齐的水平梯田,杂乱贫瘠的荒地变为绿油油的农田,废弃的采矿宕口也重新披上了绿装。
看到家门口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陈海龙第一时间承包了其中200多亩土地,种上了花生。
“去掉成本,一亩赚了1000多块钱。明年接着种油菜、玉米、红薯,可不能让这块肥田荒着。”陈海龙憧憬道。
从荒草丛生到平整沃野,定远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前后对比图。滁州市水利局供图
但是这块坡耕地治理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荒地变肥田。
经自然资源部门认定,通过此次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净新增耕地16.28亩,经滁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验收完成入库,并在滁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新增的耕地指标,一入市场,就成了“香饽饽”。
9月4日,滁州市琅琊区人民政府作为指标受让方,以207.96万元的价格购买了该16.28亩耕地指标,用于建设用地的耕地占补平衡,成为全国首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交易。
同时,此次交易收益的70%将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30%奖补给项目区的乡镇用于耕地保护及实施维护。至此,定远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个循环里,定远县治理了水土流失,提高了粮食产量,新增了耕地指标,拓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是治水事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安徽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陶春姐介绍,安徽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推广“定远模式”,推动多点开花、由点及面,以改革创新推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位于滁州天长市的白塔河。滁州市水利局供图
沃野田畴,泛起层层稻浪。这几天,安徽省天长市种粮大户范国华承租的200亩稻田正在收割,他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忙个不停。
“前段时间正是关键的灌浆期,上游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并且灌水也比原来更方便了,让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范国华介绍,自家的田位于安乐水库灌区,安乐水库通过灌区纵横交错的沟渠系统滋养着下游万亩农田。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近年来,安乐水库灌区结合节水配套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工程实施,形成了用水便捷、输水通畅、漏损率低的灌溉水系,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
得益于此,今年年初,安徽省水利厅公布了第三批省级节水型灌区名单,天长市安乐水库灌区成功入选,这是滁州市建成的首个省级节水型灌区。
又是一年丰收时,当农民用更少的水,灌更多的田、产更多的粮,喜悦在广袤田野间滋长。
“改”变滁州①丨跨省“试验田”里结硕果
“改”变滁州②丨“枫”景“亭”好
“改”变滁州③丨“药”紧事,办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