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碧水蓝天,群山环抱,满目尽是茶园,街边民宿林立,一片生机勃勃景象。

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面对眼前这般欣欣向荣的图景,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大别山深处的偏远贫困山村,年轻人基本都选择外出打工。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大湾村考察调研。在这里,总书记与乡亲们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强调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这让当地干部群众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如今,大湾村山上种茶、家中迎客,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00万元。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旧貌换新颜的大湾村,也是金寨县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寨县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挖掘发展潜力,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寨县大湾村面貌焕然一新。(金寨县委宣传部供图)

促进产业兴旺,为百姓增收、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大清早,位于金寨县南溪镇的安徽苏豪富金有机茧丝绸有限公司南溪分公司,机械轰鸣,不时有卡车满载着蚕茧和蚕丝进进出出。缫丝车间里,蚕茧被慢慢抽成蚕丝,南溪镇脱贫户张经花一双巧手,上下翻飞,熟练操作着机器。

而在南溪镇丁埠村的桑蚕养殖大棚里,一片沙沙的声音,这是无数秋蚕正在进食桑叶。丁埠村党支部副书记曾晓波正忙着搬运桑叶。“今年的秋蚕很快就要开始结茧,如今是最能吃的时候,更要悉心照料,一点也马虎不得。”曾晓波擦了一把汗,笑着说。

金寨县蚕桑产业曾有过辉煌历史,至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各种原因逐渐衰落。近年来,金寨县把蚕桑产业作为全县四大主打产业之一,引导蚕农建设标准化优质桑园,改造或新建养蚕棚室,推进小蚕共育,加快蚕种场改造提升,使该县的蚕桑产业迎来复兴,其中,南溪镇首屈一指。

南溪蚕桑历史悠久,结合当地产业基础,正逐步打造“丝绸小镇”,颇有成效。

安徽苏豪富金有机茧丝绸有限公司南溪分公司2022年8月正式投产,那时张经花已经脱贫,进工厂一个月有约3000元收入,一年就是3万多元。“工厂优先招收我们脱贫户,比自己种植养殖增收更快、更稳定。”张经花说。

公司副总经理李显炤介绍:“近年来,金寨县的蚕茧产量、质量都在提升,缫丝产业同样迅猛发展。如今,仅我们工厂就有大约70名工人,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约6000万元。”

目前,金寨县共有丝绸企业4家,预计全年蚕茧产量3000余吨,全产业链累计带动约3000户脱贫户,平均增收2000多元。

在金寨县汤家汇镇上畈村见到灵芝种植大户吴承友时,他正在大棚里忙活。

漫步灵芝大棚,只见一层层的黑色塑料膜将灵芝覆盖得严严实实,掀起塑料膜,一排排如巴掌大的赤红色灵芝整齐排列,成熟的孢子粉掉落后布满塑料膜,一片红褐色。

用手轻轻一抹,观察下厚度,吴承友满意地点点头。“目前,我的灵芝种植面积约30亩,生产干灵芝和灵芝孢子粉合计约15吨。干灵芝可以切片泡水饮用,也可以作为保健品的提取物,孢子粉通过加工厂生产破壁孢子粉、孢子油来销售,同时还为其他灵芝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年产值约100万元。”吴承友说。

60岁的上畈村村民姜德胜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有3个孩子在上学,父母年纪大,又有病,全家靠着3亩地过活,生活比较困难。”姜德胜说,“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脱了贫,现在孩子长大了,最近几年我都在灵芝种植基地做活,一般就是整地、搭棚、铺膜、套袋……每年可以多赚3万多元,也不耽误做其他活计,日子越过越好了。”

像姜德胜一样受益于灵芝产业的上畈村村民还有很多。“种植灵芝需要大量人力,现在长期聘用的村民约80人,短期的更多,这些村民通过种植灵芝,每年增收最高可以达到4万元左右。”吴承友说。

推进文旅融合,红色文化“破圈”带来发展新机遇

2016年4月,在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面对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询问有关细节,总书记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金寨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金寨,曾经爆发两次革命武装起义,其中,1929年爆发的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就发生在南溪镇丁埠村。现存的大王庙,是立夏节起义一个重要的首发暴动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这里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年可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这在过去,对于山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人流量。”南溪镇党委宣传委员桂淼说。

红色文化的“破圈”带来了巨大的人气,而文旅融合,则切实让人气成为新的机遇。

在大王庙不远处的夏清·沧海桑田民宿,穿村而过的小溪波光粼粼,古朴的建筑和远处苍郁的青山相映成趣,近年来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民宿里,丁埠村村民余弟青正在收拾客房,准备迎接住客。曾经,她的家也在这里。

“以前我们一家四代全部住在这个老宅子里面,听长辈说,老宅是祖上传下来的,有几百年历史。但是是土坯房,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当年没有钱,也没精力做,就一直这样。”余弟青说。

2013年之后,余弟青一家搬离老宅,老房子彻底成了空屋。

转机发生在2022年,随着金寨县明确“一乡一宿”的旅游发展思路,丁埠村迎来蝶变。

“住了半辈子,从来没想过自己家能变得这么漂亮。在自己家里当‘管家’,我自然更用心。”余弟青告诉记者,按照和村里的协议,村里负责老民房的改造,并免费租借给夏清·沧海桑田民宿经营,10年后,村民可以选择按照市场价格将自家老屋继续租给民宿,或者收回自己经营。

“一期工程利用老宅建设了24间风格各异的民宿,今年我们又利用废弃村小,增设了老校园风格的二期民宿,‘五一’期间,村里民宿供不应求,日日爆满。”丁埠村党支部书记易三明说。

近年来,金寨县依托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红蓝绿”生态旅游模式—依托红军广场、金寨红军纪念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等发展红色旅游,依托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发展蓝色观光旅游,依托自然风光发展绿色旅游。

最近,合肥市民王先生全家自驾游,来到金寨县大湾村,入住村民王新云经营的“新云农家小院”。

王新云曾是大湾村的贫困户。2016年,她拿着贫困补助金和政府补贴,将家里的3间平房改造成农家乐,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春秋季和节假日都是旅游旺季,客人很多,每天打扫房间都忙不过来。”王新云笑道。

目前,金寨全县拥有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7处,共有精品民宿50多家。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创收约10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苏豪富金有机茧丝绸有限公司南溪分公司,工人们正在忙碌。(金寨县委宣传部供图)

建设和美乡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响洪甸水库附近,有一大片山谷,种满茶叶,名曰西茶谷。置身茶园中,清风徐来,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不仅是景区,还是名优绿茶—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之一。

近年来,六安市、金寨县持续打造“六安茶谷”,不断推进“茶叶+旅游”高质量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金寨西茶谷。通过与企业联合,这里成为集茶叶生产加工、茶叶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主题景区。

不仅如此,走进面冲村,一座座农舍干净整洁,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如今的面冲村,正发生着可喜变化,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正成为现实。

近年来,金寨县聚焦乡村振兴,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老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近年来,金寨县充分挖掘各村特色,突出“一村一韵一景”,针对西茶谷主要交通干线环湖大道进行提升改造,清扫路面、修整路肩、进行花草覆绿,打造绿色风景带,面冲村等村子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道路的改善,不仅方便了茶农的采茶之路,更为茶叶的销售打开了新的天地。

茶谷小院的陈老板信心满满地表示:“现在道路四通八达,环境优美,通过互联网,西茶谷景区声名远扬,全国各地许多消费者都来购买我们的茶叶,还可以通过快递物流在网上销售。我相信,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

如今,金寨县积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打造精品民宿、“最干净乡镇”建设等举措,推动人居环境实现从“一处美”向“全域美”。

在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金寨县注重文化建设和传承。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和品位。

同时,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引导和宣传,通过送戏下村、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金寨县妇联在油坊店乡举办的“培养好家风 当好半边天”主题家风宣讲活动中,黄尊霞等22名“好婆婆”先进典型代表获颁荣誉证书和奖品。“被评为‘好婆婆’,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以后我会继续带领家人向上向善,不愧对这个荣誉称号。”说起自己被评选为“好婆婆”,黄尊霞难掩激动心情。

乡村文化氛围浓厚,乡风文明蔚然成风。金寨县坚持点上打造精品、线上连点成片、面上整体提升,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全县已建成和美乡村中心村212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602个。

出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9、20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安徽六安市金寨县多措并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主题)乡村蝶变 老区新生》

《人民日报》记者 徐靖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