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基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主要探讨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背景,特别是权力结构与政治激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分析浙江省的政治历史与地方权力结构,书中阐述了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
目录
1、引论
1.1问题的提出
1.2浙江模式的特点
1.3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解释
1.4本书的解释: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1.5浙江模式和现象的理论意义
2、浙江的共产主义革命与1949年后的权力格局
2.1浙江省的共产革命和本地政治精英的形成(1922—1949年)
2.2浙江1949年后的政治布局和权力结构
2.3 20世纪50年代的权力零和博弈
附录 游击队县和非游击队县的变量构建
3、为什么黑夜中狗不叫?农业集体化中的基层反应和策略
3.1 20世纪50年代初的经济变局:从新民主主义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2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高层政治的迷雾与政策不确定性
3.3浙江农村的群体性事件(Ⅰ):闹退社
3.4浙江农村的群体性事件(Ⅱ):包产到户
附录 “闹退社”地区差异的计量检验
4、失意者们,团结起来:“文革”的“资本主义”复辟
4.1从“大跃进”到“四清”:政治环境的变化和结果
4.2 “文革”中的权力游戏和地方干部的政治激励
4.3 “文革”对地方干部的政治激励效应及其经济效果
附录 对浙江各县“文革”期间武斗激烈程度的计量检验
5、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发展:改革时代政治不确定性下的民营经济和基层创新
5.1 “文革”后浙江的政治走势和特点
5.2政治不确定条件下的农业去集体化:1977—1982年间包产到户的蔓延和合法化
5.3 1976年后浙江企业家精神的进发和民营企业的创业历程
6、结论和讨论Ⅰ:浙江模式VS.江苏模式——兼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差异
6.1江苏省的革命历史和地方权力结构的特点
6.2江苏的“文革”和社队企业的发轫
6.3历史冲击、地方权力结构和经济发展:关于江浙对比的几个可检验假说
7、结论和讨论Ⅱ:权力结构、政商关系和民营经济的未来
7.1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7.2政商利益交换: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
7.3要素禀赋和技术变化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封底
内容速读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基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这本书由章奇和刘明兴两位学者共同编著,聚焦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浙江的民营经济。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时,人们常常将关注点集中在宏观政策和经济指标上,而这本书则通过浙江民营经济的经验,提供了一个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地方经济增长和权力结构的路径。这本书深入分析了政治激励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在地方权力结构中形成了与国家层面不同的独特动力,推动了浙江的经济发展。
一、引论:浙江模式的独特性与解释
书的开篇引论部分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 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浙江的民营经济崛起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创新之活跃,常常被称为“浙江模式”。而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浙江的这种特殊模式与当地的权力结构和政治激励密不可分。
浙江模式的特点
浙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在于民营经济的强劲发展。作者指出,相较于国有经济主导的地区,浙江的民营企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作者通过对浙江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揭示出这种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地方干部的激励机制,正是推动这种经济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权力结构与浙江的共产主义革命
书中第二部分从浙江的共产主义革命入手,系统地分析了1949年后的地方权力格局。权力结构的演变是理解浙江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背景。
本地政治精英的形成
浙江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其地方政治精英的形成有着深厚的革命基础。通过对1922—1949年间浙江地方政治演变的描述,作者指出,浙江省的政治权力并不是由一个统一的权威体系所垄断的,反而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和势力的分化。这种权力结构上的松散性为之后民营经济的崛起提供了空间。
1949年后的权力布局
浙江的权力布局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数次调整,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的权力零和博弈。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等大规模社会变革在浙江的推进,并不像其他地区那样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地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政治权力的角逐。书中以大量历史资料和数据分析为依据,展示了这一阶段地方干部的政治选择与权力竞争对地方经济布局的深远影响。
三、集体化时代的基层反应与策略
第三部分的亮点在于,书中讨论了浙江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集体化时期基层社会的应对策略,特别是通过对“黑夜中狗不叫”的典型案例分析,展示了基层反应的多样性。
农业集体化与地方反应
农业集体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但在浙江,这一政策的推行并不如预期。作者详细描述了闹退社和包产到户等农村群体性事件,揭示了浙江农民与基层干部对集体化政策的抗拒和应对。这种地方反应其实反映出基层与上级权力之间的博弈,而这种博弈也直接影响了之后浙江经济体制的演变。
四、“文革”中的权力游戏与经济效应
书的第四部分聚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权力结构和地方干部的政治激励,特别是这一时期对浙江地方经济的长远影响。作者认为,文革并未阻止浙江地方经济的某些“资本主义复辟”现象,相反,地方干部通过在权力游戏中获得政治激励,继续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政治激励与地方干部的行为
在文革的权力斗争中,地方干部面临着高度的政治不确定性,但他们并未因此完全放弃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浙江地方干部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求经济利益,并对这一过程的经济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例如,文革期间地方干部通过政治权力的斗争,增强了他们对地方经济的控制力,并在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五、改革时代的民营经济与基层创新
书的第五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亮点之一,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之后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层创新。
政治不确定性与经济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浙江的地方政治局势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并没有阻止地方经济的发展,反而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作者指出,在政治不确定的环境下,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商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为民营经济的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还通过基层的创新实践,推动了浙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省份之一。
企业家精神的迸发
1976年以后,浙江的企业家精神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书中通过对多个浙江民营企业的创业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示了地方政治不确定性如何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机会。许多早期的浙江企业家通过敢于冒险、创新思维和灵活应对政治局势的变化,成功地抓住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商机。
六、浙江模式与江苏模式的对比
第六部分对比了浙江和江苏两个邻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地理上相邻,浙江和江苏的经济发展道路却截然不同。作者通过对两省革命历史、地方权力结构和经济政策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关于江浙对比的可检验假说,并指出了两种不同模式背后政治经济结构的差异。
江苏模式的集体经济与地方权力
相比浙江依靠民营经济的驱动,江苏更早通过社队企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作者认为,这一差异源于两省不同的地方权力结构和历史背景。江苏的革命历史和权力结构使得其地方经济发展更多依赖于集体经济,而浙江的权力结构则为民营经济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七、未来展望:政商关系与民营经济的未来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浙江乃至中国未来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作者从权力结构、政商关系和技术变革的角度,讨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政商利益交换: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
书中提出,未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取决于政商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利益交换是否能更多地服务于公共产品的生产,而不是私人产品。作者通过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分析,认为权力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政商关系的规范化将是推动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素禀赋与技术变化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要素禀赋和技术变革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浙江的民营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和要素优化提升竞争力,将是未来的关键课题。
总结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通过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深入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地方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关系的新视角。全书亮点在于其对政治激励和地方权力结构的细致探讨,特别是如何通过地方干部的行为和权力博弈影响经济增长。通过浙江和江苏的对比,书中不仅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还为我们理解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
这本书不仅适合对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感兴趣的研究者,也为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关系和政商互动的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的深入剖析,作者不仅回答了浙江模式为何能够成功的问题,更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