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空巷、一票难求,音乐伴随灯光响起,歌迷们手中不停挥舞着荧光棒,跟随偶像的节拍齐声高歌,整个现场变成了盛大的派对——说起演唱会,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有很多歌迷为了一场演唱会,花重金不远万里奔赴另一个城市。
年轻消费者是演唱会的参与主体,他们出生在物质充裕年代,因而更加重视精神、心灵的丰盈与满足。他们愿意把钱花在文艺演出、旅行等方面,通过感受奇妙的大千世界,拓宽人生维度,充实生命体验。对他们来说,获取情绪价值这件事,甚至超过了消费行为本身。还有什么形式能比亲临现场,为自己的偶像打Call更让人心驰神往的呢?
演唱会火到什么程度?去年,被大家昵称为“霉霉”的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全球巡回演出,8个月内创造了10.39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所到之处热情粉丝大量涌入,导致酒店爆满,消费强劲增长,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其演唱会带动了数10亿美元,堪称“行走的GDP”。
国内演唱会市场同样呈现井喷之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上半年,大型演出市场呈持续上升态势,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34.73%,观演人数同比增长63.35%。
难怪有人形容,“话筒一响,黄金万两”。现在,大型演唱会已经不单单是文艺活动,而逐渐上升为一种经济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关注。对很多城市来说,“好声音”成为一门“好生意”。
从去年的淄博到今年的“尔滨”,城市都在想着如何“出圈”,提高知名度、曝光度、美誉度,引来旺盛人气,激活地方经济。举办一场演唱会,可以借助明星的流量光环,甚至还能得到几次上“热搜”的机会。这种广告效应可不是随随便便花钱就能买来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为演唱会而奔赴一座城的数万名歌迷的吃、住、行、游、购、娱,哪样不拉动经济?文旅融合对活跃地方经济带来的贡献,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显现出了乘数效应。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演唱会的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达到1∶4.8,即门票花费1元,同期周边消费4.8元。
其实不难理解,喜欢追星的粉丝群体大多是爱玩爱热闹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来都来了,何不乘此机会打卡游玩一番?逛逛当地的名胜古迹、潮流商圈,尝尝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再带回几份风物特产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伴手礼,这场因演唱会而起的奇幻之旅可称得上圆满了。
举办演唱会涉及审批数量、安保配备、后勤保障、交通服务等诸多环节,需要投入许多人力、财力、物力,但很多地方依然热情不减。比如山东就出台政策,鼓励各地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并对大型营业性演出实行“容缺预审”等政策,进一步支持营业性演出。
当然,演唱会带来的热度和流量毕竟是短暂的。如何向更多人展示一个城市在好客包容、潮流时尚、宜业宜居等方面的深层次魅力,让演唱会“曲终人不散”,这里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