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世界。
每逢小长假,总能看到各个旅游景区“人从众”的新闻。网络上更有很多段子,“今晚长沙有一亿人”“一亿人已到西安”“黄山来了一亿人”“妈妈,我想回家”……这些调侃当然是夸张说法,不过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每逢节假日各地景区“人山人海”的画面。
那么这个国庆黄金周,你打算出门旅游吗?
先说一个观察啊,或许不一定准确,大家可以探讨: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旅游的风向变了。
先看一组数据:去年2023年的“国庆+中秋”8天假期,累计出游人次8.26亿,同比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总额7534.3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5%。2023年的中秋、端午小长假等都是同样的趋势。
乍一看,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都增长了,旅游业红红火火。但仔细一看就能发现,虽然出游的人数多了,但出游消费降低、物质消费降级的趋势还是挺明显的。
前两天和一个旅游同行聊天,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现在出游的人多了,花钱的人却少了。
整体来说,现在人出游,更倾向于“反向旅游”、“小城旅游”,更偏爱冷门目的地。避开那些热门景点,去没啥名气的三四线小城市逛一逛,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多的松弛感,主打一个高性价比。
即便因为各种因素去了热门城市、著名景区旅行,人们的消费也主打一个降级。有数据显示,高价民宿不香了,大多数游客更倾向于经济型连锁酒店;全国景区都一个样的小商品滞销了,游客更偏爱为特色文创买单;景点周边的餐饮又贵又不特色,游客更偏爱寻找各种土著攻略,在犄角旮旯的小巷子里寻找美食……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说眼下经济大环境不好,为什么外出旅游的人却越来越多呢?
按照常理,旅游属于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精神追求,在经济压力增大时,人们往往会减少非必需支出,优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然而,国内的旅游业看起来却热热闹闹的,哪哪都是游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减压:生活压力大了,旅游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放松,可以让人们暂时忘却工作和生活压力,放松身心。
逃离日常:我们常说,旅行就是从你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旅行大概也是一种精神需求,能够帮助我们逃离日常生活的单调和重复,寻找新鲜感和变化。
消费观念改变: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结婚、不买房,普遍更重视精神消费,将电影、展览、阅读和旅行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受经济环境影响的人群:一部分高消费人群,比如拿着固定退休金的人群,时间自由,经济也没什么压力,更喜欢出门旅行消费。
不管这个假期你是准备出门旅行,还是准备窝在家里看看电影、吃吃美食,只要我们能够找到生活的平衡,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就好。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