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潇湘

原创出品 | 潇湘经略

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一场围绕“新质生产力”的角逐,正在全国城市悄然上演。

先看魔都。7月29日,上海开会,提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围绕构建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和培育龙头企业、高增长企业,出台政策、部署任务。”

9月20日,广州召开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广州主政者提出“突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制造业立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重大发展平台开发建设体制机制,强化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9月4日,香港高规格举办“2024科技+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特首李家超演讲提到:“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动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创新。”

9月20日,深圳举行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新型工业化机制,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完善各种新经济形态加快发展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赢新质生产力,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这一点,已经成为各地主政者的共识。

所以,从北到南,地方都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头等大事,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等核心要素,明显向这一“地心引力”倾斜。

强手如林,百舸争流,这是一场多维度的竞争。比拼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看的是谁手中握有更硬核的科技创新力。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也是一场科技企业孵化能力的大PK。

为什么在这场竞逐中,深圳被寄予厚望,甚至最被看好?有人说,这是因为深企有华为比亚迪大疆等科技巨头。其实,这只是表层原因,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和城市的比较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上进行评估。

首先要看营商环境。

越是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科技类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要求越高。而其要求,无非九个字: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这是地方孵化伟大企业、吸引外来企业的基础。为什么深圳、上海的企业密度(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这里公认的一流营商环境。

2023年,深圳的存续商事主体422.3万户,同比上升7.3%,商事主体数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圳不仅有华为比亚迪大疆,更有超过400万户的商事主体,这才是它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9月20日的会议上,深圳领导把“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放在了第一条的任务清单。“要率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

北大教授周其仁也曾指出,一个地方需要形成“草、灌、乔”的企业生态,海纳百川,才能保持持久繁荣。深圳,显然深谙此道。

第二个维度,我们要看创新生态。

创新要靠人才,人才要靠教育,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短板,所以,现在顶层设计把“科技、人才、教育”作为整体考虑,以为创新生态提供基础性支撑。

二十届三中全会便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圳是首屈一指的科创之城,培育生机勃勃的创新环境,鹏城积攒了不少心得。

深圳的思路也非常明确:“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科技机制、人才发展体制、教育体制,三箭齐发,创新生态哪里有短板,深圳就往哪里拼命补短板。

高等教育曾是深圳的一大短板,但经过十几年的耕耘,深圳已经成为国内的一大学府重镇。如今,深圳的高校数量已达到17所,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七版)上,深圳有多达数百位科学家和学者入选,南科大朱健康院士位列生命科学全球第一,港中大(深圳)和深北莫入选人数创新高。

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非一日之功。在深圳的创新土壤上,华为、比亚迪、大疆等超级创新企业如过江之鲫,持续涌现,可以预见,高等教育的这块短板迅速补上之后,深圳的创新生态有望更上一层楼。

第三个维度,我们要看产业龙头的带动效应。

一个产业巨头,足以改变一座城市,比如阿里之于杭州、宁德时代之于宁德,比亚迪之于深圳。科技大爆炸的时代,产业的分化和集聚效应,将日益放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90%的资源和势能,将汇聚到10%的头部城市和头部企业。

比亚迪就是一个例证。比亚迪成立于21世纪初,开始是一家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行业巨头生产芯片和零件的小型企业。但比亚迪发现,除非掌握每一个制造环节,否则就无法在质量和性能上达到预期。因此,比亚迪作出了在自身领域内垂直整合的关键决策。现在比亚迪90%的零部件来自自己的公司,其垂直整合战略,已经促使深圳依托自身在电子和电气设备方面的现有专业知识,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制造业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8月发布的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深企占据10家,你仔细看这份名单,中国平安、华为、腾讯、比亚迪、招商银行、万科、深投控、顺丰、中国电子、立讯精密,上榜企业,超过一半是科技巨头、产业龙头,它们的护城河深不可测,其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意欲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批新质生产力的佼佼者,必将充当攻城拔寨的主力先锋。

9月3日,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到访深圳,这是他中国之行除北京外唯一的参访地。拉马福萨特地去走访了比亚迪等企业。他感慨说:“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实力雄厚,科创动能强劲,深圳经过40多年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我深感钦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深圳既是经济特区,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它发展新质生产力迈出的每一步,其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面朝太平洋的深圳,以“新质生产力”为帆,正不可阻挡地驶向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