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中国古代医学的三个特点

我发现,中国古代医学有如下三个特点:

1、其基础理论都是不能被过去和现在的人所能理解的。

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药物学说、脏腑学说等,这些学说自成体系,但迄今为止,我并未见到合乎理性的解释,不仅现在的医生们(包括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的,以及搞生物生理学专业的专家学者们)不能理解,而且古代的医生,从张仲景起,就没有真正深入地理解过这些理论。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关于这些理论的解释文献,没有说明其基本概念是怎么来的,而只是将其当作一个先天存在的、毋庸置疑的道理强行加以运用,勉强地解释一系列病例。

2、中国古代医学确实治好过很多病。

这是有案例可查的,比如自明代以后,中国就掌握了治疗天花的技术,当然,由于只是在经验摸索中掌握了这门技术,没有规范化、体系化的普及推广,所以,在实际临床上,仍有不少因天花而死亡的病例,但是,总有些人被治好。关于中国古代医学的疗效,现在已经无法得到确切的数字,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瘟疫而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以致全城人口濒临灭绝的事件,或可说明,中医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中医中药的疗效也是铁一样的事实。很多疾病西医已经束手无力,只好任由中医来死马当作活马医,反而见到了明确的疗效,著名的案例有对“非典”(SARS)的治疗,对艾滋病的治疗,对部分癌症的治疗,等等。当然,这些治疗的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治好这几个病人的办法放到另外几个同样疾病的病人头上就不顶用了。

目前,中国医学的临床状态是这样:有病先按西医的办法检查、诊断,确定出具体的病名及病因,对西医能采取有效手段治疗的病就用西医手段治:吃药、打针、开刀手术、放疗、化疗等。对西医只有病名、不知病因,或完全已无治疗手段的病就交给中医来治,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过程中,是有一部分有确定疗效的案例出现的,但这部分案例并不算多,而且治疗方法不能有效地复制,因为用到其他人身上不一定顶用。

3、中国古代的医生们(也包括现代的中医医生)是在不明白其医学原理的情况下,进行临床实践的。

如果我们严肃、客观地分析一下中国医学史上的医生,分析他们的理论、病案、临床方法等,便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自己是如何治好那个病人的病的,其实也不理解其原理,有些病例没有原因解释,只是一个类似神话的传说,有些病例有解释,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合逻辑,连他们自己的医学逻辑也不合乎,所以说,他们能治好病,只是“冒上”的,是靠概率在治病。

不只古代中医,就是现代中医(只要他是个正宗的中医)也是同样:用不明不白的原理、不明不白的手段,治好了不明不白的病(当然,也有不明不白没治好的病例)。

上述特点是笔者个人之浅见,肯定会引起很多不同的看法,我愿意与任何同道深入讨论这些问题。现在,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路分析下去。

简单地总结一下中国古代医学的特点:

基于一个庞大的,人们不能理解的知识体系之上,由半明白半糊涂的一代代医生,半明白半糊涂地治好了一部分病,同时,也治不好一部分病。

由于中国古代医学的这三个特点,当它遭遇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现代西方医学冲击时,毫无还手之力,因为它从来就没弄明白过一个道理,明明白白地治疗过任何病。所以,跟已经讲明白了道理的西医对抗时,仍然讲不明白道理。所以,不断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但是,也同样是出于这个原因,在西医彻底不知道的领域,中医仍有一定疗效,所以,西医永远也无法取代中医。不只是因为政策、体制上的保护,我相信,就算是官方在政策上真如某些人之所愿取缔中医的话,中医也会以某种形式在“地下”顽强地生存下去,就像古代的张角、张宝,现代的胡万林、张悟本一样。

由于中国古代医学是个自成体系的封闭性的知识体系,所以,只要是流传下来的中医知识就是没有经过西医改造的(主要是改造不了),也可以说,现代的中医几乎等同于古代的中国医生。但在主流医学临床实践上,学习中医出身的中医绝大多数并不是按中医传统的方法在治病。首先,在诊断方面,脉诊只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是依靠西医的化验检查手段来下诊断的,血常规、尿常规、B超、X光、CT等等;其次,在病因与病名确定上,都是按照西医给定的名称和解释进行的;最后,在治疗手段上,用过去的方剂来对应西医的病名施治,按严格的中医理论标准,这是严重的不对症,但在医疗管理上,却合乎规矩,而且居然也似乎治好了一部分人,至少如他们所说:有辅助疗效。

但是在民间层面上,几乎在“地下”状态,仍然有些人试图以传统中医的方式在治病。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就有不少这样开个人诊所的中医主要靠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病,笔者曾经考察过几位在病人中口碑颇佳的名医,发现他们虽然多多少少地受到了西医的影响(很多人是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大多数都妥协了西医的疾病命名),但确实是在用中医的方法诊断和治疗。他们中有的擅长诊脉,号脉诊断颇准;有的敢大胆用药,有时确实药到病除,显示出古代中国医学在现代世界里顽强的生命力。

出于上述原因,我觉得可以将“中医”和“中国古代医学”当成是同一个概念讨论问题。

二、换个思路看中医

如前文所说,中医因不可理解而存在,因不可理解而无法发展成现代医学,因不可理解而遭受西方现代医学的重创,也因不可理解而像“秘密社会”一样顽强地保存下来了。

按照中国古代社会的思维和现代西方医学的思维是永远解不开这个死结的:中医永远不能被理解,所以,我觉得可以换一种思路来看中医,这个思路就是人类最原初的知识形态。

我觉得,中医理论中那些不可理解的知识可能是中国初民刚一出现时携带来的知识,历经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这些知识残体,而且,基于这些知识残体的临床医学实践有效地治好了一部分人的疾病。由于漫长的口耳相传中的信息损失,关于这些知识只留下了结论,而没有解释,或者说因丧失证明其解释的手段让这些解释即使流传下来,也不能说服别人,没人理解,久而久之,也就无人记忆传承了。后来的医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这些知识残体,结果总是牵强附会,不及其义,但可以按照那些药物知识来治病,又总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于是就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的医学,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直到现在的中医,其基本的状况就是如此,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从文献的角度看,先秦是没有专业的医学文献出现的,汉代到魏晋之前,形成了专门的医学文献,《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等四大医学名著均是在汉代形成的,出土的秦汉竹简帛书中,也保留了一些医学内容。这些内容中基本上呈现出了后来的所谓中医基础理论的全部内容,而且,只是结论或运用,不可解释。这些文献中记录下了少量初民所携带的原始医学知识,但也夹杂了大量后人的不合逻辑的瞎猜与解释。自晋代以后的医学文献中,再也没有增加初民携带而来的原始知识,所增加的都是当时自己的理解,自然都言不及义。

相比较起其它知识,中国远古医学知识保留下来的算是比较多的,至少它没有受到秦始皇焚书的影响。

西方现代医学也经历过了类似的历程,所不同的是,他们后来的人在独立的新的理解中,发现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差别,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学,建立起了基于微生物学和解剖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医学。我们中国人,则一直没有在后来的思考中出现这种突破。

但是,确实不能说现代的西方医学已经达到了医学的最高水平、是无法突破的,甚至不能说,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思路是唯一正确的思路,正如医学界所公认的那样,西医发现了很多不治之症,对其束手无策。还是福柯说得好,现代西方医学只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个阶级而已,既不是最高阶级,也不是最后阶级。

从临床技术的层次上来实现“中医现代化”或搞“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注定是走不通的,因为两者的基础理论相差太远,所以,技术手段是无法统一的。我觉得,要是从基础科学理论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医学知识,或许会有极其重大的崭新发现。

如果我们将阴阳学说理解为正负电荷学说,讲的是人体生理上的电化学或生物电原理,那么,阴阳学说便与现代科学接上轨了,这方面,不要说中医,就是西医的研究也是非常初级的。

五行学说也可能是人体内的生物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关系的学说,这些物质遍布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

经络学说是人体神经生理学的解释或者说是生物信息学的解释。

药物学说是基于上述生理学说、病理学说、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和动植物成分的深入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也许,中国古代医学中残存的那些知识,在思想水平上,已远超过现代西方医学能达到的程度。所以,对这些问题认识的突破,可能是现代医学的巨大突破。

我当然不是说要把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那些不可理解的记录当作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向,而是想说,要以更为广泛、更活跃的思维来认识人的生理学机理,以现代科学的多维视角来寻找对人体疾病原因的解释,在这种解释过程中,参考一下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不仅可以使中国古代医学中那些不可理解的内容获得深入理解,还可以使中国古代的治疗技术真正对症。如此努力下去,中国医学就现代化了。

三、中国古代医学的问题

前面说的实际上是对中国医学中“先天知识”的理解,主要是猜想,而非实证。

下面想谈一谈对于那些可理解的问题的认识。我觉得,如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的存在,可能是千百年来中国医学停滞不前,以致于没有发展出西方那样的现代医学的原因。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脉诊问题、解剖学问题、研究方法与服务形态问题。

1、关于脉诊问题

摘一段史料:

中医的诊断方法是根据望、闻、问、切所得资料综合分析,称之为“四诊”。脉诊一事,属切诊(触诊)范畴。战国秦汉时代,中医脉诊之法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如《素问》中的“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等均以脉诊为核心内容。但当时医家诊脉,并不像今日所见 — 皆以三指触摸手腕外侧的桡动脉(寸口脉),而是有分经候脉(在各经脉中寻找动脉以诊该经之病)、三部九候(在头、手、足各诊三处动脉)、人迎寸口(比较颈动脉与桡动脉的异同)等多种诊脉方法。今本《皇帝内经》中言诊“尺寸”,是指诊“寸口脉”和“尺脉”(观察前臂的皮肤)。东汉的《难经》不仅记述了许多古代的诊脉方法,而且将阴阳理论与“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相结合,将寸口脉划分为尺、寸两部分,以候阴阳的盛衰变化。这时,三指的中指部位,只是尺、寸(阴阳)的分界,而不是一部脉。汉末医家如张仲景、华佗等皆重视脉诊,但有关论述只是杂存于各种医学著作当中,未见有专书传世。魏晋时的太医令王叔和于此时总结前人经验,撰成现知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提倡独取寸口之法,并将寸口脉划为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之疾。

这种方法一种沿用至今未见大的改变。(卢嘉锡总主编、杜石然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P 357 )

这段记载说明,在晋以前,中医号脉不只是号桡动脉,而且要号颈动脉、臂动脉,测量多处脉搏跳动的信息,具体提取哪些信息,如何提取,早已失传,但明显地要多于桡动脉一处。由多处号脉变为一处号脉,是一个由多变少、由繁变简的过程,操作手段上简单了,也意味着提取的信息量少了,判断病情的准确度下降。而之所以能完成这种简约化的过程,可能是汉末以后的医生已经不能明确地判断多处脉搏与疾病的关系,所以,减少几项也无所谓。

如果按今天的思维推测,也许多处号脉是一种“全身CT”的检查方式的遗存,因为汉末以后的人已经不知全身检查的方法与目的,故逐渐遗弃了。

王叔和之脉学,讲述了许多脉象,如洪、大、疾、徐、滑、弦等,这些脉象的具体含义模糊,因与人的主观感受相联,所以,没有客观的可推广的外在指标,历来众说纷纭。实际上,对于脉搏跳动反应出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有对应的联系,历来医者言说不一,无从把握。依笔者之理解,可能除了少数手指感觉极其灵敏之人,绝大多数人是感觉不出来脉象的差异的,当一种诊断技术,要依赖稀少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个体感觉能力时,这种知识不仅无法普及,甚至无法言传,这是中医诊断技术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古代西方的医生也曾经以号脉作为诊断手段,这说明,中国和西方在最老的医学知识源头上,可能存在相通的地方。但西方医学后来发现,脉搏所提供的其实是心脏跳动的频率、强度信息以及血压信息,所以发明出专门测量这两种信息的工具:听诊器和血压计,于是,号脉这种传统的、依赖于主观感觉的诊断技术,变成了一种任何人只要经过简单的训练就能掌握的通用技术,可以通过体制性的培训批量复制,这是现代医学出现的一个条件。而中国,由于始终停留在依赖不可言传的主观感觉的号脉阶段,便没有发展成现代医学。

2、关于解剖学问题

现代中医理论是没有解剖学的,古代中医大多数也是不搞解剖的,但这不意味着,中医不搞解剖。多少有些近于传说的关于华佗的记载说明那时的医生是要做外科手术的,做外科手术不能不搞解剖。历史书上还记载新莽时期的皇帝王莽,曾组织太医进行人体解剖,量度五脏及脉道长度,专供医学使用。从这些零星的记载看,王莽的方法已和现代医学积累解剖学知识的方法非常接近了。

离现代最近的关于解剖学实践的记载是清代乾隆道光年间(公元1768—1831年)的河北医生王清任(字勋臣),他亲临刑场,观察受剐刑者的内脏、器官,还到墓地观察各种尸体的解剖结构,写成《医技改错》一书,尽管其中有不少错误,但研究方法与西方解剖学无二。

这些事实表明,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也曾有解剖学的,但是,非常少,没有积累出系统的知识,大多数的医生并不依赖解剖上提供的生理知识治病。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中医理论影响有关,因为按阴阳五行学说,人的疾病是由于阴阳不调、五行不顺而致,器官上的症态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所以,中医较少用外科手段治病,只用针、药、灸诸种手段治病。解剖学知识稀缺也是中医没有发展成现代医学的重要原因,但也可能正寓意着中国最初始医学达到的高度:很少用破坏性的外科方法来治疗疾病。

3、关于知识传承问题

尽管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宫廷医生,还有国家办的医学培训机构(如太医院),但那只是极少数医生。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度中,绝大多数的医学知识是靠医生个人收徒来传承的。而且,整个中国古代没有将病人集中在一起治疗的医院,医疗形态是以药铺和医馆为依托的,病人或上门就诊后回家吃药,或者请郎中(医生)到家里上门诊病(这和西方中世纪的情况差不多)。由于没有集中的医疗机构,也没有大规模集中的医疗知识培训机构,所以,医学知识的传承是散乱且无统一性的,不同的医生按不同的方法治病,这种分散的状态,不利于知识的集中与进化,这也是中国没有发展成现代医学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医学知识中还存在着一个和其它学科一样的问题:缺少普遍性意识。西方现代科学在做一个实验时:一定要设计好完整的约束性条件,在各种给定条件明确的情况下,去验证某一假设的因果联系。比如具体到医学上的某种疾病,就一定要通过非常清晰的约束条件下的足够批量的反复试验,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证明后才能确定下来。所以,能积累出系统的、可以适应于一切人的医学知识,比如细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抗生素是清除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等等。中国古代的医生没有这种概念,他们认为一人一病,而是也是一医一治,所以,留下的案例记载都是孤立的个案,再加上本来自己也说不清楚道理的阴阳五行解释,所以,几乎没有一个医案可以演化成普遍化的知识(当然,这也许就是医学中个性化治疗的高级境界)。到现在仍然一样,我读到的那些现代名中医自以为得意的治疗案例中,他们只是讲自己是根据什么独到的见解治好这个病人的,但他这个见解是不能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推广的。我觉得这倒不是因为他保守技术,秘不外传,而是从根本上讲,自己这例成功的案例也是碰上去的,自己也不明白其背后的真正原因,让他再治疗下一个同类病的患者,他自己也不一定能治好。由于基础原理上的不清楚,所以,也就没有形成普遍的外在化的知识。

和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医学。独立的可普及的客体化、普遍化的医学知识的形成是西方现代医学出现的标志,在此之前,西方的医学在知识上、技术上,都与中国古代的医学类似。由于他们终于搞明白了生理学、病理学上的几项基本原理,发展出了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发展出了现代医学。而中国的医学,始终没突破这道坎儿,其它部门的知识也与此类似。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