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国八一制片厂精心筹划拍摄了一部战争故事片《战上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为了高度还原当时激烈且大气恢弘的解放战争场面,军区首长不仅特地批准两个步兵团上千名战士跟踪拍摄,还支援了剧组十数门大口径的榴弹炮为影片中百炮齐发的场景做足准备。

不过当时因为制片厂草创,经济不富裕,根本负担不起片中敌军高级军官豪华洋气的室内场景,跑家具厂时,不是太贵,就是不符合要求。

正当剧组一筹莫展时,我国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主动表示无条件的协助剧组拍摄,并出动两辆卡车将先生办公室、住所的所有豪华家具、地毯,全部搬到了摄影棚,才终于解决了这一后顾之忧。

后来《战上海》转入摄影棚拍摄,基本成片时,经常有高层领导前来观摩,其中不乏周总理、陈毅和粟裕这些开国元勋,以及直接参与解放上海的将军们。

陈毅还专门参与到了审查样片的工作中去,看完后连连称赞,直言这部影片拍得很棒,要加快后期处理进度,尽早与全国人民见面。

而作为建国后少有的彩色电影,《战上海》在全国影院上映后好评如潮,尊重史实,叙事简明扼要不拖沓,而且战斗场面气势恢宏,是一部难得的主旋律战争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战上海》宣传画

不过当这部影片在上映20年后,当年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负责统战指挥解放上海战役的粟裕大将却对这部影片提出异议,并亲自指出了三大遗憾:没能够将当时的情况精准无误地反映出来。

粟裕大将认为《战上海》中心应该突出“战”字,但全片却对起义夸大偏重。

华野和中野在1949年4月底完成渡江后,粟裕领衔华东野战军40万大军,于5月12日正式发起解放上海战役。

当时敌军被迫迎战兵力才达到20万,是我军的一半,数量上我军占据绝对优势,但因为敌军有相当完备配套的军舰和飞机的海空优势,所以纸面实力上不相上下。

因此为了城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考虑,粟裕曾在不使用大口径火炮重武器的条件下,提出三种作战方案:长期围困、进攻苏州河、战略进攻吴淞口。

但第一种方案会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第二种方案又会打烂城市,所以攻打南京政府的吴淞口的军事防御是最保险的。

可这里却有敌军精心构筑的4000个钢筋水泥防御工事,我军在外线付出了3万多人的伤亡代价,才穿破敌军的密集火力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影片在拍摄到我军轻武器巷战受挫后,着重强调了敌军上海警备副司令刘昌义的起义,这就会让观影的人民群众先入为主地产生一个错觉:认为是我军久战不下,如果敌军不投降,我军就不能够解放上海的错觉。

而事实上,我军从外线转入巷战已经经历了十天激战,华野两个兵团已经将敌军上海警备司令汤恩伯三面合围,并持续向吴淞口增兵,迫使汤恩伯无奈分兵,导致上海市区兵力真空,粟裕率领华野主力适时兵进市区,上海战役大局已定。

而警备副司令刘昌义是在汤恩伯乘坐军舰海上逃生后,才无奈起义投诚的,所以粟裕认为这样拍会让人感觉我军解放上海很容易,反而忽视了我军将士的牺牲,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这很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刘昌义

最后让粟裕不满的一点是,影片并未提到战后解放大军入城的情形,根据粟裕的回忆,当初预定解放上海的时间大概在4月底到5月上旬左右,但后来却硬生生推迟到5月份下旬,最主要一点就是对部队进行教育,能在群众没有反抗情绪的情况下更好地接收上海。

所以三野大部队在入城前曾立下约法八章,并严格规定武器辎重一律不准入城,所有将士露宿街头,不得无故侵扰民居,维稳市内百姓的情绪和社会秩序,做到文明之师和正义之师,受到上海居民的一致认可和拥护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解放上海后,战士们露宿街头

所以粟裕认为,上海战役不仅是战争胜利,更是人民群众翻身解放的胜利,没有体现这一点,是非常遗憾和可惜的,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战上海》这部影片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