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距离东汉灭亡还有一年时间。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然确定,而立志复兴汉王朝的刘备集团,却正在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最后一搏。

占据荆州一带,手中握有刘备一半武装力量的关羽,在刘备的默认下,发动了汉末规模最大、影响力也最为深远的“襄樊之战”。

而在关羽那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下,这场原本并不为时人所看好的北伐,竟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影响力甚至达到了令曹操都想要迁都,避其锋芒的程度。

可惜,关羽最终未竟全功,因为一个人出现,让襄樊之战先胜而后败,让关羽最终身首异处,也让刘备集团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这个人就是孙权集团的第三任军事总指挥吕蒙,而他对关羽所实施的战术,在后世也成为了一场经典作战案例,他的名字叫做“白衣渡江”。

冲突前的同盟

其实在“白衣渡江”前,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关系,就已经不是特别融洽了。

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看来,似乎从公元208的赤壁之战开始,刘、孙两家就一直是关系和谐,“两弱”共抗“一强”的盟友,所以突然爆发的孙权背刺荆州事件,怎么看都发生得非常唐突。

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并不相同,对孙权集团来说,相比扬州,荆州位于长江的中上游,如果不能够完全占据荆州,一旦爆发冲突,拥有荆州的军阀集团就可以马上动用水军顺江而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种情况下,孙权集团引以为豪的水军力量就将顷刻间失去作用,连孙权集团的治所秣陵,也会全方位暴露在敌人面前,成为不设防的活靶。

“安危不可假手于人”,哪怕是盟友,对孙权集团来说也不能尽信,因此早在“白衣渡江”前四年,也就是公元215年,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就曾经签订了“湘水之盟”,约定将除了南阳郡以外的荆州六郡平分,南郡、武陵和零陵归刘备。

而江夏、长沙和桂阳归孙权,这个协定表面上看,似乎短暂弥合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冲突和争端。

但祸根已经就此种下,“湘水之盟”,只能说把孙权和刘备两方的矛盾暂时压了下去。

而孙权此时也在按兵不动,寻找能够一举全据荆州的机会。

终于四年后,这个机会到来了。

吕蒙的主张

公元219年,随着“汉中之战”的结束,刘备集团的势力达到了巅峰状态,不仅拥有完整的益州,而且还占据半个荆州,人才配制、兵力数量和资源配比,已然满足了多年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预测的“出于秦川,以向宛、洛”。

于是乎,借助了汉中之战的威势,关羽开始发动“襄樊之战”,先是兵围樊城,打得曹操的爱将曹仁困守孤城;随后又“水淹七军”,让“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全军覆没,连自己都被俘虏了。

看上去战果辉煌,但此时在关羽的背后,孙权发现了他的弱点。那就是对自己这个已经不算特别亲密的盟友,不再设防,而是将全部兵力和资源投入到了与曹魏作战的第一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时候,孙权一手提拔的爱将,东吴实际的第三任最高军事指挥官吕蒙,就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了。

这里要先纠正一个误区,那就是网络三国史学界经常流传的“东吴四大都督”,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在史学家王欣夫的著作《补三国兵志》中,明确提到了,东吴的大都督并不是常设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