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上海医务工匠”揭晓,上海市同仁医院骨科副主任余将明榜上有名。
58岁的邵女士(化名)一直受到腰痛的困扰,但始终没有找到病因。 8个月前,邵女士腰痛突然加重。 “有时步行个一两分钟就会觉得左侧疼痛明显,臀部、大腿、小腿、足背、足底都会被牵扯到。 ”腰痛严重影响了生活,邵女士决定来到上海市同仁医院骨科,找出病痛真正的原因。
在同仁医院,通过初步的问诊和检查,余将明察觉到了邵女士病情的严重,并第一时间收住院。
入院完善检查后发现,邵女士胸椎黄韧带骨化、胸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需要手术治疗。
之后,同仁医院骨科为邵女士进行了内镜下左侧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神经根粘连松解术、神经根管减压术。虽然没有解决邵女士胸椎黄韧带骨化的问题,但术后邵女士左下肢疼痛明显缓解。
2个月前,邵女士又出现了腹股沟平面以下麻木、便秘等症状,行走不稳明显加重,且左侧大腿肌肉萎明显,便再次来到同仁医院住院治疗。 这次,余将明准备解决的是导致邵女士病痛的最根本问题——黄韧带骨化。
“患者最急迫的问题是胸椎黄韧带骨化。黄韧带是位于相邻的椎板之间的片形韧带,外观颜色呈黄色而得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指多种病因导致的胸椎黄韧带异位骨化继发胸椎管的管腔狭窄、胸脊髓受压后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胸脊髓病症状和体征。因为人体的胸椎管容积比颈椎管和腰椎管要小,所以当胸椎节段发生黄韧带骨化增厚时,胸椎管容积就会进一步减小,因此更容易卡压到脊髓,这也是胸椎黄韧带骨化手术难度更高的原因。”余将明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着病症的急迫性以及手术的必要性。
在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的急迫性和手术风险后,余将明为邵女士进行了胸椎后路椎板提拉成形内固定术。
胸椎后路椎板提拉成形内固定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由于胸椎周围有很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且手术过程中视野较小,医生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操作,准确找到椎板的位置,并合理提拉,以确保手术效果,这就要求技术非常精细。
之后的手术非常顺利,术后CT及MRI提示,邵女士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扩大,稳症状明显好转。
专注于临床骨科脊柱工作18年,余将明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骨折、肿瘤及结核等脊柱外科疾病的诊疗上都有独到之处。尤擅长应用脊柱微创技术治疗各种脊柱疾病,如颈椎内镜技术(PECD)、腰椎椎间孔镜技术(PELD)、单侧入路双通道技术(UBE)、微创通道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MIDLIF及OLIF等)及数字化导航技术等。
在老年脊柱退变性疾病精准、微创化诊治研究上,余将明更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与成果:
1. 开发和完善数字精准诊疗体系
通过与数字技术融合,设计和开发脊柱微创定位器械及精准导航数字化软件,建立和完善数字导航辅助脊柱微创精准定位体系,提升了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和术中安全性。
2. 进一步构建和发展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微创诊疗体
形成以腰椎内镜及斜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疾病,颈椎内镜治疗颈椎病为核心的微创治疗体系,解决手术创伤瓶颈。
3. 开发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水泥推注机器人
为有效解决当前骨水泥手术推注过程中存在医生射线过多、不能精准控制骨水泥推注速度和骨水泥量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问题提供新策略。
4. 构建生物响应骨修复材料
通过等离子喷涂、3D打印等方法制备出多种促进骨修复材料为解决老年骨质疏松性内固定失败、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缺损等临床棘手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理论基础。
“医者,就是修复生命的工匠,无匠心,难成良医。”余将明说道,医者之路漫漫其修远,但对专业技术极致的追求,实干创新创造的信念将永不止步。
部分图片来源于同仁医院
撰稿/摄影:赵 立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