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0年前,当布劳提根随着枪响倒下的时候,“正是1984年尚觉溽热的9月之末”。诗人之死仿佛一颗铆钉,以己身刺穿这一时刻,在兀自奔涌的时间之流中落下一个锚点——无论后来者喜不喜欢,总是抚不平,抹不去。

有人追忆他1960年代凭《在美国钓鳟鱼》一举成名的闪耀,有人唏嘘他后来的经济困窘和表面上的“被人遗忘”。那么,那个成名以前的布劳提根呢?

1955年,自诩诗人的少年在动身前往旧金山前,将一包手稿留给初恋女孩的母亲:“等我出人头地了,埃德娜,这会成为你的社保。”此时,他20岁。不为人知,但何等恣意张扬。

后来,在他离世13年后,这些手稿变成了一本薄薄的《埃德娜·韦伯斯特收藏的布劳提根早期诗文集》,披露着他“过去的秘密”。现在,此书的中文首版已在制作之中,在这个北方已经飘雪、中部台风乱飞、南方尚觉溽热的9月之末,不妨重翻旧文,再来回顾一下他的传奇。

下文节选自译者肖水为《布劳提根诗选》所作的译后记《只有他的死,能让我们堕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劳提根诗选

作者:[美] 理查德·布劳提根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人类对死亡以及与死亡相关的事物,是如此着迷。

关于布劳提根之死,一家报纸的报道完全抄自美联社,但大量删节,并以“嬉皮士作家死亡”为大通栏标题,博人眼球。《俄勒冈人报》的报道也主要引自美联社,但把它仅仅当作一则讣文。一贯以稳重著称的《纽约时报》对此显得更为谨慎,甚或是犹豫,他们把这则消息放在了天气预报的上面,分类广告的前面,内容寥寥数笔:一具尸体昨天在加利福尼亚波利纳斯的一座房子里被发现,死者据信是堂吉诃德式的反文化诗人、作家理查德 · 布劳提根。

旧金山本地的报纸,诸如《纪事报》《观察者》,都是在美联社报道的基础上扩展。有报纸在提及布劳提根之死时,错误百出。当然,还有诋毁。在《观察者》上撰文的诺曼·梅尔尼克如此写到布劳提根:“显然,他没有读完高中……《在美国钓鳟鱼》是一部写于旧金山嬉皮士盛行时期的作品。”随后,差不多所有报纸文章都引用小说家、剧作家汤姆·麦葛尼的话:“当1960年代结束,布劳提根就成了与洗澡水一起被泼掉的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tatesman Journal关于布劳提根死亡的报道

关于布劳提根最令人惊讶的新闻报道,在10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引爆。从旧金山的电视上看到布劳提根的死讯后,他同母异父的弟弟大卫·福斯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身在布劳提根出生地塔科马的母亲玛丽·卢·福斯顿。他母亲告诉报纸说他们经常通信,但事实上,他们已经超过二十八年没有联系了。平静地,骄傲地,她回顾了布劳提根的童年,以及他 1969 年后日益受到全国瞩目的名声。而这一切,那个日后将被称为“理查德·布劳提根的父亲”的人却并不知情,他甚至丝毫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竟然还有个儿子。当布劳提根的姨妈伊夫琳·福杰兰德打电话给七十五岁的退休工人伯纳德·布劳提根,告诉他他的儿子死在了波利纳斯的时候,老布劳提根回答:“谁是理查德?我完全不认识这个人。”五十年前,当玛丽·卢·福斯顿离开他时,并没有告诉他她怀孕了,而且她已经与另一个男人暧昧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劳提根至死都对自己的父亲一无所知,而一位又一位近于匿名的继父陆续穿过他的童年、青年时代。布劳提根对贫困的童年讳莫如深,不断说起的只是一段去塔科马城里寻找父亲的记忆。在一家理发店,带着依恋、崇拜的目光,布劳提根慢慢接近那个据说是他父亲、满脸都是剃须泡沫的男人。当他介绍完自己,那个陌生男人将他拎了出去,但给了他一个闪亮的大银元,叫他拿着去看电影。他还对女儿艾安西说起第二次遇到父亲,是他七岁的时候,在他妈妈当收银员的饭店之外。他父亲偶然到来,将车停在了他玩耍的人行道附近。父亲和他打招呼,并给了他五十美分。然后,父亲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一切之后,布劳提根的童年与梦就一起真正地结束了。

1952年,一个叫迪克·波特菲尔德的十七岁少年,在尤金一座用柏油纸板搭建的小屋里开始写诗。屋外是小镇里最差的街区,常陷于一片泥泞,但他经常敲击打字机直至深夜。一年前,他就已把写作当作了毕生的事业,他的偶像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会不停地谈起海明威,并且在一首名为《争吵》(“Argument”)的诗里记录了自己曾在梦中与海明威进行了“可怕”的争吵,因为“他(海明威)认为他是一个比我更好的作家”。二十岁的时候,波特菲尔德忽然又不想写诗了,他在日记里写道:“为什么诗人会停止写诗?我觉得其原因就像风为什么会在晚上停下来一样。”但事实上,这个此刻使用继父的姓氏,同年 12 月在高中校报发表了第一首诗《光》(“The Light”)时署名“理查德·布劳提根”的男孩,从未停止过写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夏天,经过很多内心的波折和身体的劳顿,布劳提根终于抵达了旧金山。为此他谋划了很久,甚至彻底放弃了一次痛苦的单恋,并从此断绝了与家庭的联系。从1940年代后期开始,旧金山,这座远离美国东海岸政治文化中心的太平洋海滨城市,逐渐酝酿着一场以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和诗人、剧作家马德琳·格利森为中心的风暴——“旧金山文艺复兴”(San Francisco Renaissance)。这场风暴的初期涌现出了罗伯特·邓肯、杰克·斯派塞、罗宾·布拉瑟尔、劳伦斯·费林盖蒂等诗人、作家,后来又有加里·斯奈德、迈克尔·麦克卢尔、菲利普·惠伦和卢·威尔奇等新秀出场。罗伯特·邓肯、罗伯特·克里利、查尔斯·奥尔森1950年代初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州黑山学院,还形成了美国当代诗歌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黑山派(Black Mountain Poets)。这场风暴还在继续,它的顶点是擦亮了一个本来起源于纽约的文学群体——“垮掉派”。1955年11月7日,在旧金山的六画廊(Six Gallery),东来的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和其他后来成为“垮掉派”主要成员的诗人们举办了一场读诗会,当晚金斯堡朗诵了其振聋发聩的诗作《嚎叫》(“Howl”),从而宣告了“垮掉派”的诞生。“垮掉派”迅速成为整个西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人反叛的文化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旧金山的布劳提根经常参加在“地点酒吧”(the Place)举行的周一“长舌者之夜”(Blabbermouth Night)活动。那是一个诗人、作家、艺术家的聚会,参加者可以公开发表意见,或者纯粹是为了赢得当晚的奖品:一瓶香槟。布劳提根经常站在屋里的楼梯上朗诵他的诗歌。但除了朗诵,他总是沉默寡言,双手藏在口袋里走来走去,好像在躲着其他人。有人将他这种不合群的状态比喻为“一架生锈的打谷机”(a rusty threshing machine)。与他同时出现,并经常上台朗诵的还有金斯堡、加里·斯奈德、迈克尔·麦克卢尔、鲍勃·考夫曼等一年前已经为美国带来响亮新声,日后更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们。布劳提根迅速卷入“垮掉派”的人际圈中,并被认为是“垮掉派”的成员之一。1965年12月5日,由拉里·基南在著名的“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门前拍摄的系列照片“‘垮掉派’诗人与艺术家的最后聚会”(The Last Gathering of Beat Poets & Artists)中,我们都能看到在金斯堡的不远处布劳提根高大的身影,虽然他个人从来都否认自己是“垮掉派”的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垮掉派’诗人与艺术家的最后聚会”

这并不稀奇,因为很多被认为是“垮掉派”成员的人都否认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比如劳伦斯·费林盖蒂。但“垮掉派”的很多成员不喜欢布劳提根的写作风格,也不欣赏他试图发展一种“散文风格的诗歌”的努力,虽然他们欣赏他的写作中偶尔出现的令人惊讶的幽默。此外,除了加里·斯奈德和迈克尔·麦克卢尔等少数人,“垮掉派”的成员对布劳提根也不算友好。金斯堡曾把布劳提根称为“神经过敏的讨厌鬼”(neurotic creep),而“城市之光”书店的老板,后来出版过布劳提根诗歌以及《在美国钓鳟鱼》部分章节的劳伦斯·费林盖蒂则一直认为布劳提根“尚未发育为一个完整的作家”。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这个十七岁开始就立志成为作家的人,在旧金山一步步实现了他的梦想。来到旧金山不久,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至去世前,布劳提根的作品包括十本诗集、十一本长篇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还有四本选集,数部非虚构作品,以及一张诗歌录音唱片。他去世后,还有一本新发现的早年未刊稿被整理出版。

—— 彩蛋 ——

《埃德娜·韦伯斯特收藏的布劳提根早期诗文集》正在编校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劳提根诗选

作者:[美] 理查德·布劳提根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作者简介:

理查德 · 布劳提根 (Richard Brautigan),美国诗人、小说家,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和“反文化运动”在作家中的最佳代表。

1935年生于华盛顿州的塔科马,1984年于加州的波利纳斯家中自杀身亡。曾参加“垮掉派”活动,但处于边缘位置。小说《在美国钓鳟鱼》使其成为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偶像,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声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美国诗人布劳提根的九十多首代表性诗歌,包括《由爱的恩典机器照管一切》《河流的回归》《避孕药与春山矿难》等。

布劳提根以使用幽默与情感来推动视觉想象力而闻名,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而又奇特地具有一种跳跃性和神经质,简洁的文字中往往蕴含着精妙的隐喻。因为他的诗作简短而精妙,有俳句般的风味,他也被称为“美国的松尾芭蕉”,在美国诗歌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布劳提根的写作以“诗意”的展开为核心,将诗歌、散文、小说整合在一种可以称之为“布劳提根风格”的新事物中。这种文体企图先让诗歌散文化,再让小说“散文式诗歌化”,继而让诗歌小说化。

- En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