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看灾难片像跑酷,紧张刺激;

现在看灾难片是破案,极限反转。

爱奇艺新剧《二十一天》播出前,几乎每个看到“灾难悬疑题材电视剧”这几个字的时候都会心里一咯噔:

感觉不太搭嘎,别整的像高端omakase创意料理一样,最后通通倒闭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看了第一集,就得说失敬失敬。

你能想到一座百货大楼坍塌并发生沉降的灾难会引起另一条侦破线吗?

你能想象在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人类的情况下,由人性引发的无限反转的剧情吗?

说句最直观的,《重案六组2》的演员来了仨,王志文、姜武齐上阵,看一排老戏骨人精battle难道不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别提《二十一天》请来老戏骨可不是单纯为了打“情感牌”,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

它完全颠覆了传统悬疑剧将情节的重点放在案件上的单线叙事模式,而采用了创新式的双线并叙模式——

人性是经不起拷问的,人性是会在层层加码下反转的。

故事里是天灾,还是人祸?

不到最后一刻是真的不好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部和灾难相关的作品,对灾难的刻画是基本盘。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二十一天》中对灾难的描摹,这一定是“真实”。

在《二十一天》里,我们能看到这种“真实”不仅是建立在光影布景等人为形成的真实之上,更在于它对灾难来临前的背景的真实刻画。

《二十一天》的第一重真实来源于对故事发生地点的真实描摹。

海舟市的罗百商厦,是一个虚构的地点,但这个虚构的罗百商厦就像大部分中国早期建立起的商场,论谁看都会觉得眼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场所有人罗浩然在二十多年前建立起这座商厦,如今商厦外层的LED是他在这个时代努力竞争的痕迹。

但浪潮总会过去,大楼也会老去。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商场老板不得不给这座老旧日大楼贴上闪光外衣。隐患也就此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商场内部,顾客与营业人员则构成了一个同现实生活不无区别的“微型社会”,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真实而鲜活。这也塑造了《二十一天》的第二重真实——人物设置的真实。

你可以看到,在灾难发生前,一切都是那么“风平浪静”。

前消防员,青年教练欧豪正在教小孩子攀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程部主管姜武正在盘算着给即将生二胎的妻子买甜品,同事告诉他那是家网红店,要排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负一层的超市里,带着孩子购物的单亲妈妈因为一个掉在地上的玩具被刁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下三层,富二代开着跑车超出规定时间硬闯停车场,甩钱给保安买“入场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突然之间,因为罗百商厦的坍塌下陷,13名幸存者被压在了废墟之下,“鸡毛蒜皮”瞬间变“人命关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以往的灾难题材作品中,受困者往往是趋同化、工具化的存在。

但《二十一天》则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铺陈了每个被困者鲜活的人物小传。不仅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还是灾难中的人和事,都看起来无比真实。

也是因为用真实的质感筑起了剧集的“地基”,剧集营造的紧张、压迫,甚至绝望感呼之欲出。而在观众的第三视角又会带来一种,本有机会逃出生天,可灾难却愈演愈烈的观感。

这便构成了《二十一天》真实感的第三重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集在开局就给出了一个关键信息,看似结实的大厦早已摇摇欲坠,在商场倒塌前墙体就有了裂缝。

这就像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你知道这里马上就要倒塌,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倒塌后,众人又成了箱庭里的猫,信息差的存在再度烘托了紧张感。

外面的人不清楚里面幸存几人,里面的人不知道外面的救援情况发生大变化,到底几天才能逃出生天成了未知数。商厦下方近100米深的天坑,让“绝望感”迎面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天灾”本身带来的恐惧感,逐渐“退居二线”,浮出水面的“人祸”细节,则更让观众体会到了人性的可怕——

天坑的存在,在倒塌之前都有谁知情?

大厦此前发生的各种事故,和现在的倒塌又有何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下停车场怎么会有个隐藏的密室,法坛上的符箓又在封印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种疑问让这场灾难不再简单。

一面是极端的环境,一面是来源于人的危险。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受困者和环境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迷雾重重的人性实验室。

就此,生存和侦破两条并行线,通过真实的环境、背景、动机,徐徐出现在观众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常说,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灾难过后,剧集中受困者如何生存、侦破灾难产生的原因这两个命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二十一天》选用了一种颇具新意的手法——以人性的呈现,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灾难发生前,金钱是和人性捆绑的符号:

灾难发生前,为了赚足流水,商场在明知风险的前提下依然不肯关闭维修。

其实三年前的违规改建,就让欧豪失去了他的弟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金钱是一种封口费,考验人性。

它封住了所有知情人的口,将网民愤怒的焦点引向了本是受害人的无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陷入地下,第一时间关心的都是五十三度酱香茅台。

而在灾难发生以后,13人被困地下,生存资源也日趋紧张,人性的呈现也变得复杂起来。

在地面上,商厦的老板还被称为罗总,到了地面下,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唾弃对象。

因为生存资源有限,此时的身份、地位、收入等,地上所建立的秩序濒临崩塌。

极端利己主义作用下,投票放逐成员成了一场沉默的“谋杀”,偷藏物资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地下建立分配秩序,希望用专业知识帮大家脱困的欧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被打破,被怀疑要独吞物资。

更可怕的是他们都不知道生存物资救援通道已经被打通。人性之恶被放大,欧豪不愿意让大家死于“人祸”的行为,似乎又加剧了人祸的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众人视为已“死”的罗浩然,一边吃着食物,一边同救援方面说只有自己一个幸存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存还是毁灭”的困境出现了,选择善还是恶成了一道非二元的选择题。

看似老实人的姜武,也有自己的私心,在极端利己主义作用下,也会想要窃取保险柜中的物资。

看似全然无辜的律师,却在每次危机关头,都埋下了影响风向的言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善良勤俭的大学生张雪迎,一面支持着欧豪,一面又在规则的支持下,投下放逐好朋友父亲的关键一票。

在这个地下空间,人性善恶变得模糊。

杀人的人,可以是为了救己,也可以为了救人。

罪有应得的人,也知对女儿偷偷摆手,让她离开自己,不要被自己牵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下因为秩序的崩塌,人和人之间已经乱成一锅粥。

而在地面,这种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人性的拷问从未消失。

明面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心救助的消防员队伍不畏艰难。

明知天坑作业的危险,为了救人依然愿意“两遍找不到,就再找三遍四遍,五遍六遍。”直到救出来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比起危险,他们更怕被困家属投来的殷切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救助领导组更是两头犯难。

他们担心受灾群众,但也得考虑“拯救大兵瑞恩”的代价。

他们的坚持,是让消防员在救援设备到达后再进行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灾难面前,这里有为众人抱薪者,也有趁机敛财之人。

地下和地上是两个世界,人前和人后是两副面孔,底下的人急着出去,但外面的人真的有那么想他们出来吗?

商厦的其他股东全在当缩头乌龟,比起人命他们更担心自己的身价。

那个上来就在镜头前捐了二十万的老板前妻,只是想作秀,靠网民的好感作为自己夺权的凭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得到了商厦瞒报天坑的证据,作为她趁机发一波灾难财的筹码。

同前夫的电话里,她上一秒还在假惺惺的安慰,以当年的“结婚纪念日”作为提醒,让他一定要平安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一秒就谈起利益分配,五亿赔偿金她要一半,前夫撒的谎,她说服他成真:

“你说的都是真的,只有你和你女儿被命运眷顾活了下来。“

这是《二十一天》不落窠臼的原因,这些潜伏在灾难背后的人性主线,似乎都在不停的拷问这观众,“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要说《二十一天》最具悬疑性的,还得是与求生线并叙的侦破线。

在以往灾难题材作品中,故事往往会采用灾前、灾中、灾后的单线程叙事。

但《二十一天》却大胆地在每集开头,加入一段跳脱于主线的叙述。

这段叙述信息量极大,又和主线充满反差,甚至自相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造成灾难的元凶,到底是谁?

剧集在推动中,给出了多个不置可否、看上去很“片面”的答案:

罗百商厦法人隐瞒隐患企图骗取保险;

负责罗百商厦改建项目的吴建军,疑似和施工方沆瀣一气贪钱炮制危楼;

几年前的火灾,让看似忠良的前消防员欧豪,企图进行高智商犯罪,制造极端环境复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比如,在生存挑战中,谁在继续害人?地下发现的死人,真的是死于天灾吗?

看似全然无辜的幸存者,是否对这场灾难早有预谋?

根据已播剧情,在生存挑战中,不仅疑似出现了群殴事件、受害者的供词更是指向了极端的性侵事件。

可在警察口中,案件的主谋、竟然可能是那个众人以为是“英雄”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细碎的、非全面的信息叠加在一起,便有种雾里看花、不断反转的感觉。

一切都笼在雾中,“好人”的身上有做坏事的动机,“坏人”的身上有逆风翻盘的可能性,原本以为必死的人,似乎得以生还。

在真相大白之前,每个人仿佛都是灰度的人。

尤其是在演员的精彩表演下,剧情愈发扑朔迷离,老戏骨的演绎保持了一贯的水准,欧豪、张雪迎等演员也用表演“藏”住了真相。

尽管观众能一眼看出角色的特点,但那些不容忽视的细节总会让观众察觉到该角色也许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只得苦等真相揭开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实+精彩,这便是观众追剧热火朝天的原因。

因为,观众希望在灾难题材作品中看到的,从来不是灾难本身。

是故事的峰回路转,更是人性的一体两面。

夏衍说:“镜头代表着眼睛,但它代表着两种眼睛,一种是观众的眼睛,一种是剧中人的眼睛。”

在《二十一天》中,这种眼睛又是片头所出现的代表灾难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以往的灾难作品往往只着眼于灾难本身带来的冲击,强调人在灾难面前的渺小,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复杂。

然而《二十一天》却以侦破和生存为主线展开叙事,通过一层层解开谜团,用深渊为意象的天坑探索了灾难背后隐藏的复杂人性。

正是在这种生存和求真的过程中,才能见证人性中的善与恶、坚韧与脆弱组成在一起,为剧情增强了哲学层次的思考和冲击力。

就像一只注视着真相的眼睛,是窥伺一切发生的镜头,凝视着屏幕前的每一个人:

也许我们不能做出“To be or not to be?”的选择,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To watch or continue watch。

设计/视觉:L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