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捷克 ZB-26 轻机枪,可能不少人都不太熟悉。但要是看到它的样子,很多人就会觉得似曾相识。它在中国有个亲切的称呼叫“捷克造”,在许多抗战剧中都能看到 ZB-26 的身影。

二战时德国也曾使用过 ZB-26,但后来却换成了德国自己制造的 MG42。有人说,德国之所以战败,原因之一就是用豪华的 MG42 替代了质朴的 ZB-26,事实果真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轻机枪中的王者】

1920 年,在捷克布拉格的一家军械厂里,枪械设计师哈力克开始着手设计一款新型轻机枪。当时的他并未料到,自己的这件作品将会名满天下。

在哈力克的坚持和努力下,第一款机枪的雏形终于被制造了出来。就在这个时候,捷克国防部正在寻找自动步枪或轻机枪来装备捷克陆军。哈力克毫不犹豫地将他设计的样品机枪提交给了国防部。国防部对这款样枪进行了测试,结果让人惊喜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测试,哈力克设计的这款轻机枪表现出了与著名的勃朗宁、麦迪森和维克斯等品牌相当的性能。于是,捷克国防部下令布拉格军械厂在该样枪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发。

得到国防部的认可后,哈力克对自己的设计信心倍增。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增加了伸缩枪托和两脚架,还研发了快速更换枪管等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款改进后的机枪表现出色,不仅射击精度高,而且在连续射击数千发后,精度依然没有大的偏差。其出色的性能和捷克本国设计的光环,使它迅速被捷克国防部相中,成为捷克军队的制式武器。

哈力克接到协助绘制这款轻机枪生产蓝图的任务后,迅速投入工作。不久,一批成品便应运而生。1926 年 4 月,这款轻机枪顺利通过捷克国防部的验收,随后便以 Zbrjovka Brnovzor 26 的名字,也就是 ZB-26 轻机枪,正式投入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ZB-26 采用弹匣供弹,最初的容弹量为 20 发,后来改进为使用 30 发弯弹匣。弹匣位于机匣上方,从下方抛壳,更换弹匣非常便捷。最关键的是,该枪枪管靠近枪中部的位置设有提把,便于携带和快速更换枪管。

总的来说,ZB-26 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射击精准,二人机枪组模式更是大大提升了其实战性能。士兵只需经过简单的射击训练,就能熟练使用该枪。也正因这些优异的性能,ZB-26 才成为了战场上的常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ZB-26 轻机枪备受各国青睐,诸多国家纷纷抢购,其中有中国、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余个国家,总共采购了约 12 万挺各种型号的 ZB-26 轻机枪。在抗战时期,由于资金有限,我国无法购买足够数量的 ZB-26 轻机枪,因此不得不仿制了许多该型号的轻机枪。

1939 年,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德国人也被 ZB-26 的出色表现所折服。于是,他们将 ZB-26 式和 ZB-30 式机枪改名为 MG26 式和 MG30 式,并继续生产,以满足德军的装备需求。

然而在二战初期,德国军队一直使用的是 ZB-26 轻机枪,而且该枪在实际应用中也备受前线士兵的青睐。

【二、偷偷努力然后惊艳世人的杰作】

ZB-26 轻机枪的优秀是大家都能看见的,但它在二战后期却被德军淘汰了,难道是德军高层都不懂它的价值吗?

很明显,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是因为有一款更高级、更出色的机枪惊艳登场,那就是 MG42 通用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MG42 通用机枪并非德国最初设计研发的型号。德国最初设计制造的是一款名为 MG34 的机枪,而且是秘密设计的。这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心里还是很不服气的。既然不能明目张胆地干,那就偷偷摸摸地搞。战争结束后,德国悄悄地将科研工作转移到了地下,并且很争气地研发出了一种新的通用型机枪——MG34 机枪。

所谓通用型机枪,就是兼具轻机枪的轻便易携带和重机枪的强大火力。它可以在装上两脚支架后,化身使用 75 发弹鼓的轻机枪;也可以在装上三角架后,摇身一变成为使用 300 发弹箱的重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用机枪除了上述优点,还有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闪光点。比如,它可以双枪联装使用,强大的战斗力甚至能将天上的飞机击落;同时,它的主要零部件装卸便捷,操作简便,能够让使用者迅速转移阵地。

尤为重要的是,这款通用机枪的射速最快可达每分钟 1500 发,堪称单管机枪的巅峰之作。当它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 800 米;而作为重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则为 1000 米。

然而,MG34 有一个颇为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它的制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实战中,需要的是能够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机枪。按照 MG34 的生产要求,兵工厂根本无法满足前线的作战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德军提出了对 MG34 进行改进的需求。在众多改进方案中,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的方案脱颖而出。根据他的方案改进后的机枪,其性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方案。

最终,格鲁诺夫博士的方案演变成了 MG42 通用机枪。它不仅继承了 MG34 的众多优点,还能通过简单的流水线生产,成本仅为 MG34 通用机枪的 70%,所需工时和材料也只有 MG34 的 50%。在整个二战期间,MG42 通用机枪的产量超过了 70 万挺,规模相当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G42 每分钟能发射 1500 发子弹,如此之高的射速让人们的耳朵难以分辨它射击时发出的枪声噪音,听起来就像是亚麻布被撕裂的声音。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撕布机”。

【三、德军用MG42替换ZB-26真的是一步臭棋吗?】

ZB-26 虽然轻巧便携,机动性强,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远逊于 MG42,甚至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因此,ZB-26 更适合抗日战争时期那种打了就跑的突袭战术。而且,如果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有机会、有能力做出选择,难道会不想拥有 MG42 吗?

其次,德军作为侵略者,对当地地形不熟悉,奇袭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且,ZB-26 作为轻机枪,根本无法与盟军的重机枪抗衡,因此,德军使用 MG42 也是理所当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怎么说,武器的性能都无法左右战争的胜负。

就说朝鲜战争吧,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他们的武器比志愿军的厉害多了,装备也比志愿军的好太多了,可最后还是被志愿军出色的战略战术和坚强的意志给打败了。

新事物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旧事物的消亡,MG42 通用机枪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取代 ZB-26 轻机枪可谓是历史的必然。而将德国的战败归咎于武器,就如同把唐朝的覆灭怪罪在杨贵妃身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