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陕北榆林的一片6万亩林场迎来了命运的转折。这片由石光银倾尽心血种下的绿洲,突然被划为生态林,禁止砍伐。曾经承载着无数希望的树木,一夜之间成了烫手山芋。面对几千万的资产无法变现,每年还需倒贴几十万维护,这位曾被誉为"治沙英雄"的老人该何去何从?他的绿色梦想是否会就此破碎?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承包治理荒沙,石光银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二话不说,辞掉"铁饭碗",卖掉家里的羊和骡子,筹了3万多块钱承包了3500亩荒沙地。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这沙子能种出金子银子来?"石光银却铁了心要跟沙子干到底。
谁料第一年就栽了个大跟头。经验不足加上旱灾,种下的树苗几乎全挂了。3万多块钱打了水漂,换来一片死寂。亲戚朋友劝他放弃,石光银却不吭声,默默收拾东西,四处拜访专家学习种植技术。他琢磨出一个道理:治沙不能蛮干,得动脑子。
第二年卷土重来,这回成了!3000多亩沙地披上绿装,昔日荒凉的沙海终于看到希望。尝到甜头的石光银不甘心止步于此,1987年他把目光投向了更恶劣的"狼沙窝"。这鬼地方春秋大风呼啸,夏季酷热难耐,冬季滴水成冰,简直就是"生命禁区"。
"只要能治住这'狼沙窝',还有啥沙地治不了?"石光银带着村民们一头扎进这片荒芜之地。为找合适树种,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为提高成活率,他们想尽办法,甚至用身体给树苗挡风沙。三年时间,三战"狼沙窝",吃尽了苦头。功夫不负有心人,"狼沙窝"最终被绿色征服!
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奇迹般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村民们乐坏了:"石光银,你真是个'治沙狂人'啊!"就这样,石光银带领大伙儿一鼓作气承包了5.8万亩荒沙,6万亩林场就这么诞生了。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多亩林地被划为生态林,这一政策变化让他措手不及。啥意思?就是说这些树不能砍了,也不能卖了,每年还得倒贴钱维护。这下可好,手握几千万的资产不仅挣不到钱,反而成了烫手山芋。
村民们炸开了锅:"辛辛苦苦种了这么多年的树,到头来却成了'赔本买卖'?这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啊?"石光银也犯了愁,他向银行借了几百万的贷款,还拖欠了员工工资,这可咋整?
每天愁得茶饭不思,石光银瘦了一大圈。但他转念一想:"国家这么做肯定有道理,保护生态环境是大事。咱得另辟蹊径,找条新路子。"柳暗花明又一村。石光银灵机一动:既然不能砍树,那就在树下搞点名堂!他决定开办养殖场,把林地当成天然的"生态屏障"。
说干就干,石光银用剩余资金开起了养殖场。林下养牛、养猪、养羊,一举多得。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遵守了国家政策。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养殖场很快就顺风顺水起来。
石光银还琢磨出了"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搞起了苗木培育、休闲旅游。他成立了公司,办起了秀美林场、肉牛示范牧场、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等。这一招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2020年,石光银所在的十里沙村,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他的四大壕村更是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这不,眼下正是山药收获季节,69岁的石光银还在带着大伙采收、分拣、包装山药呢。
石光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的"死亡之海"毛乌素沙漠,如今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塞上绿洲"。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