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哈尔滨歌剧院重磅打造的原创音乐剧《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将于9月28日、29日、30日在哈尔滨青年宫剧场上演。这部以哈尔滨“口琴社”为历史原型的剧目,用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进步人士群像。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编剧李辉表示,“音乐之城”的故事当然要由有音乐的剧目来完成,音乐剧与“音乐之城”无缝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专访丨《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编剧李辉:用沉浸式音乐剧打造冰城文旅新IP

李辉告诉记者,《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的剧本是他和高长顺老师一起创作完成的,“我是比较传统的编剧,讲究深入生活。现在的一些剧本故事的创作方向和潮流,可能会有一些历史的架空和想象,但是这个故事是根植于哈尔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史实,哈尔滨的历史上涌现过非常多的英雄和事件,而这部剧的故事核心就是‘口琴社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辉表示,其实“口琴社事件”并不是独立的,虽然口琴社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但当时并不仅仅有口琴社,还有星星剧社、天马广告社,所以剧中的人物不仅有口琴社的英雄人物侯小古、袁亚成、金剑啸、姜椿芳这样的英雄,还有活跃在哈尔滨的萧红、萧军、白朗、舒群等一大批进步力量,“咱哈尔滨厉害,人物多,一大批进步力量都在当时的历史时代,这么多的人物,不可能是一个男主角或女主角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在内容上争取把尽量多的历史人物浓缩、提炼合并,采取了复调叙事,也就是多重叙事的手法。因为哈尔滨的历史就是那么牛,如果用单线就薄了,说不清楚当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部双男主角、双女主角的群像戏,《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中还有许多谍战元素。李辉说:“哈尔滨在上世纪30年代,有大量的多国文化、多元的文化存在,有犹太人、俄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充斥着苏联特工、日本特务,还有美国的特工。当年的哈尔滨不仅仅是东方小巴黎,更是间谍之都。所以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回想起了主流创作做得比较多的上海滩。可以说南有上海滩,北有哈尔滨,这两座城市都具备了国际都市、间谍之都的多元文化特征。但我认为哈尔滨的谍战残酷程度、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上海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辉表示,整个故事的多线、网状叙事结构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一种烧脑方式,有着强大的悬疑特征,非常适合年轻人和观众去理解当年的英雄们。“整部剧通过从小人物向共青团员的进步,用普通的小人物来写大英雄,主题立意定在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黑土地上的这些劳苦大众,口琴社的这些‘小人物’们、文艺青年们,用手上的笔去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用音乐剧这种载体来表达“口琴社”这段历史故事,李辉认为是一种“天作之合”,“歌剧院的领导敏锐地观察到了当下时代的变化,音乐剧这种集大成的艺术形式比较适合歌剧院这个平台,可以说和我们的主创团队是‘天作之合’。”

虽然是第一次来哈尔滨,但李辉认为“音乐之城”的土壤更能激发创作的热情。“希望能用《永远的旋律之冰城之歌》这样一部沉浸式音乐剧,为游客增加一个新的热点,为哈尔滨文旅增加一个新的IP,为哈尔滨发出更多光和热。”李辉说。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能婧

记者:于博洋 封娇 文/摄/视频

编辑:马云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