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阳区融媒体中心推出

【书香为伴 夜读建阳】广播节目

每周五晚20:00

同步在“建阳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

我们在这里陪你听动听的建阳故事

朗读者:章小羽

光辉岁月——暨大在建阳

祝熹

1941年6月的抗战时期,在上海办学的暨南大学到建阳的设立分校,次年全校迁入建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暨南大学回迁上海。

暨大在建阳立校约5年。校址主要在建阳童游的文庙。5年的办学,毕业的学生共5届557人。复迁上海时,仅学生就达1300余人,加上职员、教员、工警,“人数之多,已为暨大历来所未有”。

暨大内迁建阳的时候,校长何炳松,浙江金华人,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当时,周予同、张耀翔、郑振铎等著名教授因各种原因没有随校内迁,但暨大在建阳两年的办学,已经具备了一流的师资阵容,拥有了杜佐周、盛叙功、许杰、俞剑华、孙怀仁、李季谷、林仲达、周伯棣、陈守实、方光焘、卓如、沈炼之、周宪文、戚叔含、胡寄南、王勤堉、周其勋、叶作舟、江之永、吴逸民、卢怀远、谢振亚等各科著名教师。像许杰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文学理论家,盛叙功是著名地理学家;王亚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厦门大学校长,还中国第一位翻译《资本论》(与郭大力合译)的进步学者;方光焘精通七国语言,是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葛绥成是地理学家;王勤堉是地理学家,而且是为珠穆朗玛峰正名的学者,从集中营营救出来到暨大短暂任教的吴大琨是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一时人才济济。

暨大的许多热血青年,在建阳这抗战的后方,以社团的形式,宣传抗日,书生救国。未明文艺社的陈斐然、桑雅忠、祝丰、金家麟、欧文泉等;太白文艺社的金尧如、林楚平、张棫(何其青)、周继文、许甫如等;史地学会的郑钟声、沈德仁、杨春燊、罗伟、陈祖福、吴可贵、金家麟、王正平、许甫如、王驾、苏寿桐、钱国屏、杨德基、陈忠斌等;还有剧团成员蔡启鸿、陈默、季振宇、朱述尧等。这些学生中,蔡启鸿、陈默后来成了全国著名的导演和演员;金尧如成了著名学者、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钱国屏是中央教育研究所教授,他曾说:“建阳关门读禁书,坚信历史唯物论,至今不悔”。

暨大的学生与时代脉搏同跃动,在艰苦卓绝的年代,读书不忘救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爱国思想深入传播。闽北山城,暨大师生以坚持不辍的无愧于时代的弦诵,奏响一代学人的黄钟大吕之声,暨大时期的建阳,不只是文化的建阳,更是“东南民主堡垒”。

1944年于文学院教育学系毕业的台湾周国春校友回忆建阳时代艰苦而光辉的岁月时,写下:

武夷九曲,考亭书坊。宋明学区,鼎盛建阳。

抗日战起,京沪沦丧。暨南南暨,暂安是乡。

孔庙作校,课诵揖让。童游北郊,草莽拓荒。

村舍之东,处处方搪。天光云影,莲池飘香。

朝近旭日,暮送夕阳。冠者五六,发奋图强。

围棋遣兴,清茶芬芳。俚语如珠,陶然欢畅。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尽管岁月峥嵘,却也草屋依然弦诵;尽管生活艰困,却也风流辗转不替。建阳——千年古县,闽学渊薮。游酢程门立雪,载道南归;朱子在建阳创立考亭学派,是为闽学中心。自游酢道学南传的900年后,暨南大学再次南渡而来,又将建阳的文化推向一个高峰,建阳成为我国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城”。

千载传承,文脉赓续,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时,勉励学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离南平的朱熹园时说:“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建阳正承续游酢、朱子、暨大的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动建阳文化的再一次复兴。

建阳区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已获授权的媒体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阳新闻”和作者。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金娟丽

复审:林晞

终审:吴淑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