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手下有30万奉军,被老蒋囚禁54年间,为何没一个心腹来救?
小涯江湖漂
2024-09-27 22:22黑龙江
民国时期有四大公子,其中东北军的“少帅”张学良算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位了。少帅不仅面容俊朗,其行军作战的功夫也是一等一的。且自张作霖死后,东北军近30万兵员全部被他握在手中,算是实打实有钱有人有势还有财的公子了。
但1936年发生的那一场“西安事变”,却使得张学良从一个风光无两的少帅,变成了一个终生的囚徒。当年面对大敌当前,蒋公却依旧不顾日军的步步紧逼,坚持要打击我党继续内战。张学良当场前往蒋公所在的西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
但是却被蒋公当场拒绝,二人随之大吵起来。在后来的几天内,张学良又多次要求蒋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二人争吵多次,意见依旧不能统一。后当年的12月11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分别召集自己的手下,于12月12日的清晨进行兵谏,逼蒋抗日。
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场事变最终是有用的,它被和平解决。但回到重庆之后,张学良就直接被蒋介石软禁了。而这一场软禁直接持续了54年,一直到其年老。对于一个骑马征战天下的人来说,这是何等的痛苦?
但奇怪的事情就来了,张学良手下不是有30万东北军么?这些东北军都是张学良自自己的父亲张作霖那里继承而来的,与国军其他将领不同。这些军队可都是张学良的直系,为何没有一人来救张学良呢?
实际上,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正是因为张学良的军队是自他的父亲张作霖那里继承的,因此张学良在部队中并没有父亲的威信。这一点自其父亲死后,军队的军人还称其为“少帅”就可以看出来。
30万东北军,都是父亲张作霖一手调教出来的,张作霖在东北军中的威信自然是无人能敌。因为对张作霖的敬重,在其死后张学良才能够安然的接手东北军。因为看在张作霖的面子上也没什么人会对张学良不敬,但同时,这也使得张学良很难彻底掌握东北军。
因为张学良在军队中,一生都要顶着“张作霖的儿子”这个名头,除非他比自己的父亲要厉害得多。但实际上,张学良在1927年的北伐战争中打了败仗,在1929年与苏联作战中也打了败仗。1933年打日军还是打了败仗。这样接连的败仗,怎么能树立起威信?
其二就是蒋公,蒋公在软禁张学良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想过东北军哗变的事情。即使是看在张作霖的面子上,东北军中也不可能没一个人想过救人的。杨虎城的西北军早就被国军中央政府分化了。
而张学良的东北军蒋公也往里面插了人,在软禁张学良之后迅速将自己提早安插的人都提拔上来。压制住东北军,以免军队哗变。这时候东北军各位早已自身难保,谈何营救少帅?而蒋公只要捏住了这个开头,后面将部队分化了,也就不用担心军队会再次哗变了。
蒋太太刺杀张学良,千钧一发之际,于凤至只用一句话解危机
1990年3月20日,93岁的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因病离世。
这个对“少帅”张学良深情不二的女人独居半生,死后的墓碑上都刻着“张于凤至”四个字,而且临终之际都不忘为前夫铺后路。
赴美治病的于凤至在做完手术后,出身富商家庭的她决定留在美国,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天赋投身股市,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满,并一举买下两套别墅。
一套自住,另一套则按照沈阳故居的风格精心装修后,留给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于凤至的所作所为在旁人看来相当匪夷所思,你钟爱一生的男人对你从未忠诚,如今也早已爱上别人,你还为他打算那么多有什么意义?
可于凤至却笑笑说:“我不能让他出来后两手空空呀!”
较张学良年长三岁的于凤至,似乎早就把对张学良的感情升华成了亲情。
所以在张学良被蒋太太刺杀的时候,于凤至能够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也能仅凭一句话就给张学良解了这杀身之祸。
1937年,遭蒋介石软禁的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距离奉化雪窦山上的招待所里,一起的还有特地从英国赶回来陪他“坐牢”的于凤至,两人的生活仿佛又回到昔日在东北那样,于凤至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张学良的生活起居。
一天午后,心事重重的张学良坐在院子里的躺椅上,目光呆滞地望着门外好一会儿,然后提出到外面散步消食。
当夫妻二人挽着手走在每日必经的小路时,枪声乍响的同时,一颗子弹飞速从张学良脸颊旁一擦而过,吓得于凤至立即攥紧了丈夫的胳膊。相对而言,身为军人的张学良并未有多慌张。
本来就跟在他们身后的两三名护卫,迅速将夫妻二人保护起来,并从路旁的草丛里发现了躲藏得不算高明的枪手。
而这名枪手被抓捕时仍不停叫嚣着“要亲手干掉张学良”,甚至拼命挣扎着要再去拿枪。
缓过来的于凤至定睛一看,发现这个枪手竟然是女人,而且还是老熟人,于凤至有些无奈地称呼了一声:“蒋夫人。”
于凤至口中的“蒋夫人”当然不是蒋介石家里的那位宋家小姐,而是蒋介石的侄孙媳妇袁静芝,这也不是袁静芝第一次想要刺杀张学良。
被誉为“四明第一山”的雪窦山是弥勒佛的道场,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得知张学良夫妇在雪窦山之后,袁静芝也来到招待员不远的雪窦资圣禅寺,在寺院的大雄宝殿里焚香祭夫,一群人哭声凄厉。
寺院里如此大动静,果然引起了如常散步消食的张学良夫妇注意,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蒋孝先遗孀正在为亡夫做法事。
心中有愧的张学良不顾“牢头”刘乙光的“好心”劝阻,执意要前去上一炷香。
张学良祭拜完毕之后,原本披麻戴孝跪在一旁的袁静芝起身回礼,同时不着痕迹地将一只手伸进衣服里,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信息的动作。
张学良对这位柔弱妇人没有太多防备,但于凤至一眼看穿了她的企图,大呼一声“汉卿”后假装摔倒,张学良和刘乙光见状连忙上前搀扶。
站起来的于凤至走过来挡在张学良和袁静芝之间,一边用令人心悸的目光注视着袁静芝的双眼,一边紧紧握住袁静芝的手,为自己的失态致歉。
这一刻,袁静芝意识到于凤至已经发现了她的企图,她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只能若无其事地放由张学良夫妇离开。
然而,当时张学良夫妇都不知道,参与此次刺杀行动的不只有袁静芝一人。
她带来的帮手分成两波人,一路混在亲属当中见机行事,另一路则潜伏在山林里。
袁静芝是接受过新学教育的新式女人,与于凤至一样颇具商业天赋,但终究不是军人出身,怎么这么执着要亲自刺杀张学良呢?
袁静芝是蒋介石侄孙蒋孝先的妻子,她与蒋孝先相识相恋。
自由恋爱而喜结连理的两人感情甚深,生育了三子四女,一家子的生活十分美满。但1937年12月12日凌晨6点多的最后两声枪响,将这份美好击得支离破碎。
当时,国内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声浪滔天,蒋介石置若罔闻。
应张学良邀请到西安“督战”时,也有大批学生和群众在蒋介石住所外请愿,烦不胜烦的蒋介石下令,让蒋孝先率领宪兵三团镇压请愿学生。
1935年就在北平大肆镇压捕杀爱国人士的蒋孝先,二话不说便率领宪兵三团和大批骑兵,来到十里铺和浐河桥一带,在两边的高崖上架起数挺机枪,准备等这些群众一来就武力镇压。
要知道请愿的学生和民众都手无寸铁,蒋孝先摆出这样的阵仗究竟意欲何为?
这也让张学良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执迷不悟。
眼见停止内战无望,张学良慎重考虑后,召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将领,宣布“兵谏”。
就在晚宴当晚,张学良带着两个连的人连夜赶往华清池,想要扣押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日凌晨四时,一声枪响后激战爆发。
这一场“兵谏”打得相当干净利落,不但解除了蒋系武装,接管了老机场,也扣押了蒋鼎文、陈诚等二十几个军政要员,还成功把逃到山里的蒋介石逮了回来。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禁不住奇怪:身为蒋介石亲自任命的侍卫长,蒋孝先跑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