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给毛主席送一幅画,毛:有困难了请告之为盼

徐悲鸿和毛主席曾有过相识的历史。

1942年底,湖南姑娘廖静文参加了文工团在广西桂林的抗日宣传义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得知重庆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在桂林招考图书管理员,于是决定前去应试。笔试当天,她面对一群竞争者时信心受挫,但一位穿着深蓝色棉袍、头发斑白的长者却给了她以鼓励,最终她以出色的表现通过了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口试的时候,廖静文发现这位长者正是当时的徐悲鸿。徐悲鸿告诉她,在笔试中她得了满分,并且直接告诉她被录取了。廖静文在面试中表现得沉着冷静,她认为一个没有专长的人很难为国家做出贡献。

最终,廖静文被录取了,而她并没有想到这位比自己年长28岁的男士会成为她的伴侣。

廖静文最终决定继续工作,同时也不忘学习。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彼此的优点。

在困境中,徐悲鸿曾试图挽救自己的家,但他发现家已经无法挽回,而他的心已经倾向于廖静文。她不仅是他的得力助手,也是他爱的人。

廖静文患上了恶性疟疾,高烧不退卧病不起。在她最脆弱的时候,徐悲鸿给予了照顾,而徐悲鸿患病期间,廖静文一直在他身边照顾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有一天,徐悲鸿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对廖静文说:“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愿年轻十岁,你也再年长十岁。但现实是我比你大28岁。你给了我治愈身体和心灵创伤的力量。”

廖静文听后泪流满面。这句话让她愿意放下年龄差距,奉献自己的一生。

他们的感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廖静文也放弃了金陵女大的学业。她舍不得伤害父亲,决定与徐悲鸿共度一生,以避免更多麻烦。

廖静文决定向家人解释她的决定,并请求他们的理解。徐悲鸿支持她的选择,并亲自为她购买了去贵阳的长途汽车票。廖静文在家人面前详细说明了情况,并经过姐姐坚持要求后,徐悲鸿和廖静文在贵阳举行了订婚仪式,断绝了和蒋碧薇的关系。尽管面临蒋碧薇的索要和法律纠纷,徐悲鸿依然坚持工作,最终因为过度劳累而住进医院。廖静文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最终徐悲鸿康复了,并对廖静文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和爱意。他们经历了诸多困难,却始终坚定地相互扶持,展现了深厚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静文是徐悲鸿的爱妻,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时间和疾病的考验。在1946年,廖静文因为过度劳累早产了一个不足月的男孩小鸿(庆平),随后又在次年生下了一个女儿,被取名为“芳芳”。这让廖静文的责任更加沉重,她不仅要照顾孩子们,还要照料丈夫,并且协助他收藏书画。

1953年,徐悲鸿突然去世,离开了这个世界。廖静文抱着他的冷却的遗体,痛苦地呼唤着他:“悲鸿,你回来吧,让我们一起回家,孩子们在等着你啊!为什么不回来呢……”这种痛苦持续了整整十年,尽管他们的结合实际上不到八年,却显得那么短暂。

廖静文在梦中哭泣,在醒来后依然泪流满面,永远失去了至爱之人。虽然她知道应该坚强,但每次想到丈夫,都忍不住埋头痛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整理他的遗物,准备将所有作品和收藏捐献给国家。在这过程中,她发现了一幅徐悲鸿为毛主席准备的奔马画。这幅画不仅表达了徐悲鸿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敬爱,也代表了他对国家和事业的热爱。廖静文决心实现丈夫的愿望,将这幅珍贵的画作送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在12月13日给廖静文写了一封信,并让田家英把信交给她:“静文同志,我收到了你10月来信和徐先生所画的马,非常感激。我派田家英同志来询问你们的情况,如果有困难,请告诉他。祝好!毛泽东,1953年12月13日。”

当天,廖静文正在北京大学上课,突然接到校长室的通知,要求她去校长办公室。廖静文感到困惑,自从丈夫去世后,她一直心神不宁,担心会有不幸降临到自己和孩子身上。

进入校长办公室后,廖静文见到了田家英,他递给她毛主席的亲笔信,并转达了毛主席对他们的关切,要求她好好照顾徐先生遗留的幼小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田家英的话,加上毛主席的信,廖静文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尽管她遇到了许多困难,不仅要学习,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但她并没有向毛主席提出任何请求,只是通过田家英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她保证毛主席放心,一定会将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继承父亲的志向。

回到家后,廖静文思考着毛主席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关心她和孩子们,这不仅是对她丈夫的尊重,也是对我国知识分子的尊重。

徐悲鸿生前曾多次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看到后都会亲笔回信,展现了他的诚意。

1949年,北京解放后,徐悲鸿首次见到毛主席,两人交谈甚欢。虽然徐悲鸿比毛主席小两岁,但毛主席仍然非常尊敬他,称呼他为“徐老先生”。这种尊重和关怀让徐悲鸿对毛主席念念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2年,廖静文勇敢地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兴建徐悲鸿纪念馆。次年,周总理派人看望廖静文,亲笔写信并商谈兴建纪念馆的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静文带着毛主席的批示和周总理的批准文件,不懈努力。最终,1983年,徐悲鸿纪念馆在北京新街口大街路西落成,这是廖静文对徐悲鸿的承诺和毛主席对知识分子的关怀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