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张有一个错别字的图片又把某香港大学搞得焦头烂额。(“裡”字应为“里”)

一个不该回避的问题又浮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香港摄/思考特神

1

1997年10月8日,上任香港行政长官仅3个月的董先生,在中环的立法会旧大楼内向临时立法会发表香港行政长官的第一份施政报告。董先生对香港的青年信心满满地提出:

“我们的理想,是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能书写流畅的中文、英文,并有信心用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与人沟通。”

同一份施政报告中,董先生还提出

“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85,000个,10年内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这项“八万五”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楼价急速下跌。“八万五”政策当时被骂得惨不忍睹,而今香港房价高企,大批香港青年置业无望,越来越多的人转而认为如果当初坚持推行“八万五”政策,香港便不会有今天因房屋问题导致的社会困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一瞥摄/思考特神

2

长期以来,英语一直是港英政府的唯一官方语言。港英政府1902年在《宝云报告书》说得明白:

“只有英文成为香港的主要语言,才能真正确立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1970年代以前的香港,殖民官员在文化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只培养其治理上所需的英语精英。因此在香港民间,仍然充满着中国各地的方言,潮州话、上海话等比比皆是,普通话的地位也比粤语高得多。

陈冠中先生研究发现,1970年代以前,在香港制造的国语电影及国语歌曲甚至在势头上盖过本地的粤语电影、粤语流行曲,虽然在人口数上操粤语者占绝大多数。

在70年代前,台湾的书和国语电影在香港亦甚受欢迎,甚至从台湾输入的新国语歌也曾风行一时。大陆普通话电影由刘三姐到大闹天宫动画到样板戏,都曾在香港上映。

香港在英美文化与国语文化的冲击下,粤语的文化产业一度颇为低迷1971年香港只拍了一出粤语片,72年完全停拍,73年也只有一出《七十二家房客》是粤语的,谁知道该片成为票房冠军,粤语片一下子复活,港产片在原产地香港从此是说粤语的。

粤语只是诸多方言中的一种,人数虽然较多,但并未有取得主导地位。1967年香港发生大规模的反英运动,从而促使港英政府检讨香港本土的文化政策,开始在全港范围内独尊广东话。但是港英政府一贯是只做不说,只是暗中发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街头摄/思考特神

直到1974年,港英政府通过《法定语文条例》,才明确在政府或公职人员与公众人士之间的事务往来上以及在法院程序上,中文和英文是香港的法定语文。其中,也没有点明中文口语就是粤语,虽然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