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元曲小令。这首小令因为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和细腻婉约的情致,被后人誉为“千古秋声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说小令《天净沙·秋思》写得绝妙,那是因为它既有唐诗的清新,又有宋词的婉约,作者仅以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深秋暮色之下游子羁旅思乡的苍凉画卷。

但凡是文学作品,要想打造出“美诗”、“美文”,必然离不开修辞手法。作为“诗的国度”,咱们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唐诗、宋词和元曲时,往往离不开“修辞”的巧妙运用。

那么,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到底用了什么修辞呢?下面我们还是先来重温一下这首小令,再从中找出答案吧。

一、《天净沙·秋思》中的修辞手法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完这首小令,你会发现这首曲只有两个句号,换句话说,这首小令只有两句话。但是这两句话中的第一句话,实际是由三组意象组合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每一组意象,又都有三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所以整首小令,并非是由传统意义上的两句话构成。而且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三组意象之中,并未出现我们常见的“修辞格”。

在中国古诗词歌赋类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人、互文、反复、呼告等。但是在《天净沙·秋思》之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格并未出现。

然而,这首《天净沙·秋思》却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较为陌生的“修辞格”——列锦。

列锦这一修辞手法,早在中国先秦时代的歌谣和《诗经》中就已初现端倪。它的特点是通过名词的铺排,不借助任何谓词,直接写景抒情、烘托氛围。

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被语言学家谭永祥正式归类为一个独立的“修辞格”,并在后来由复旦大学的吴礼权教授进一步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词铺排,顾名思义,就是将多个名词并列使用,通过名词的排列组合来构建画面或者是表达情感。但是这样的铺排,并非随意堆砌、缺乏章法的名词组合就能产生美感。

例如,我们日常说到的“北京上海广州”这个短句,它虽然也是由三个地理名词并列组合而成,但是由于这三个词间缺乏变化与层次,难以激发读者的联想,于是就无法达成“列锦”的修辞效果。

而“枯藤老树昏鸦”则不同,它由三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组成,每个名词都自带丰富的意象,相互之间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层次,从而自然地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枯藤”、“老树”在古诗词中自带衰败与凄凉的意象,是自然界的植物。“昏鸦”一词,既可指黄昏时分的乌鸦,又可指因衰老而显得暮气沉沉,停留在“枯藤”与“老树”之上的乌鸦,这里写的是活物。

于是,这三个名词短语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复合意象,表达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净沙·秋思》中的其另外几个复句的意象组合,也属于同样的情况。马致远正是通过精心选择这些词句的搭配方式,成功地展现了小令中的时空与远近的变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秋日景象。

除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古代还有许多诗词名句都运用了同样的手法,比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及黄庭坚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都巧妙地运用了“列锦”这一修辞。

二、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和语法规则

中国古诗词偏爱使用“列锦”这种“名词铺排”的创作方式,主要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在白话文运动兴起前,中国民间虽有白话口语,但人们在写作或日常讲话时,并不严格遵守严格的语法规则。

像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句式,以及“主谓宾,定状补”等等概念,实际上是近代语言学家参考印欧语系语法后引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讲话,往往不使用过多的转折连词,有时甚至省略动词、形容词、谓语,也能让对方明白意思。前面提到的那些以“列锦”方式写出的句子,便是如此。

更为有趣的是,国人在用汉语进行写作时,有时甚至可以打破词语的正常次序,写出一句看似没有逻辑的话,但是读者依然能够理解其意。

比如:“今年太热,放假重庆开学延迟一个月。”你只需一眼,便能将其调整为:“今年太热了,重庆的学生开学要延迟一个月。”因此,有人提出,汉语的造句方式可以是“意合”的。

即单个或几个词的意义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意象,只要这些词被“扫描”进中国人的大脑里,无论它们如何排列,我们都能根据前后的语境,得出正确的理解。

有鉴于此,当代有一部分著名的散文家和小说家在写作时,已经开始减少“因为……所以”等转折连词的使用频率了。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在此我们不再赘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语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在日常使用中,很多时候并不强调严格的“逻辑性”,也不必严格按照主谓宾结构排列。

只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即便是简单的名词并列组合,也能传达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因此,汉语写就的诗歌若想成功翻译成外语,让外国人完全领悟其中的“妙处”,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深受汉语语法的影响,所以有时一些懂外语的人会抱怨中国的理论书籍逻辑不够严密。

其实,这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因为中国人思维方式灵活,讲究“含蓄”、“委婉”,所以我们的汉语才没有印欧语系语法那样“严密的逻辑”。因此这种语言和思维模式,其实更适合文学与哲学的表达。

掌握了“列锦”这一“修辞格”的使用方法,你便能更深刻地领悟古汉语诗词作品中的含蓄与丰富之美。将来无论是鉴赏古代诗文,还是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将受益匪浅。

结语

《天净沙·秋思》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列锦”,这种修辞手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便是其典型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列锦”要求作者通过“名词铺排”的方式,不借助任何谓语,直接以名词的并列组合来构建句子,营造出一种含蓄而丰富的美学效果。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是凭借“列锦”修辞的成功运用,使其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从而赢得了“千古秋声第一”的美誉。

  • 参考资料:
  1. 《<诗经>列锦修辞实践对中国人审美观的深刻影响》——《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吴礼权,2020.06.25;
  2. 《汉语列锦诗句认知建构机制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作者:钟书能、王雪乔,2020.03.20;
  3. 《陈述、意合与列锦<天净沙·秋思>新解》——《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作者:钟书能、王雪乔,2020.03.20;
  4. 《也谈列锦修辞——兼与吴礼权先生商榷》——《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彭再新,20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