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小武》和《下一站,天国》为契机,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相识于1998年的釜山电影节,后来慢慢变成朋友,多年来一直彼此关注着对方的创作。

贾樟柯导演在今年的青葱计划大师班现场讲述了一段戛纳往事,称那一年看完《山河故人》的是枝裕和坐在自己身后“像兄长一样泪流满面”,这份电影人之间的情谊令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9日-22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携手香奈儿支持青葱计划助力中国电影积蓄青年创作力量,双方共同启动2024年青葱计划“成为导演之前——电影的现实与虚构”电影大师班及影展系列活动,今年的青葱大师是枝裕和导演也来到中国。

主题影展分为「大师重温单元」和「青葱聚焦单元」,包含开幕影片《步履不停》以及《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何处生长》《老枪》《小白船》和「特别放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六部电影作品。是枝裕和称《步履不停》虽然不太走运,却是最符合他自身性格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届青葱大师官宣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贾樟柯;著名导演、编剧、制作人是枝裕和;著名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张艾嘉;电影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此外,主题影展活动还特别邀请到导演、监制、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电影监制、策划、青葱计划理事长王红卫,电影制片人、策展人、上海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总监马可·穆勒,以及年轻导演代表李亘、龙凌云、高朋、耿子涵等业界人士。

时隔七年,是枝裕和再次回到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并来到了贾樟柯导演的母校与青葱学员展开交流。他是继著名演员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之后的第二位青葱国际大师,也是在国际影坛以质朴的现实主义叙事受到尊重的日本导演,他的电影总能精准拆解人性与人心又不着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青葱国际大师蒂尔达·斯文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青葱国际大师是枝裕和

“现实与虚构”一体两面地建构了电影的创作空间,是所有导演都会遇到并有待解决的永恒问题之一,也刚好是今年青葱的主题。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可以是基于现实事件的再现,也可以是纯粹的虚构故事。如今这一界限被更自由地打破,虚构的总是借鉴现实和纪录片的方式,而纪录片手法,则借用虚构的故事结构。

在现场,是枝裕和导演以日常细节形容现实与虚构的关系:

“我喜欢寿司,有次我去了自己很喜欢的寿司店,问大厨‘做寿司的时候,最重要的观念是什么’,对方告诉我是‘新鲜’与‘熟成’,意思就是让极度新鲜的东西,通过时间会变得熟成,这种看似完全相反的两种价值观蕴藏在同一贯寿司之中。当他告诉我这是寿司好吃的秘诀时,我觉得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东西。在很多处境中,都能在捕捉事物同时看到表面展现出的属性与内部蕴藏着的属性。这种视角不仅是对演技还是对导戏、对观看的观众也非常重要。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想要创作这样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纪录片手法”不是创作捷径

年轻的创作者们渴望了解现实和虚构与当下电影讲述之间的关系,类似的困惑是枝裕和导演也曾亲历。

是枝裕和的首部个人长片《幻之光》拥有详细的分镜图,完全再现了导演的个人想法,但“高度还原”的创作形式反而带来了瓶颈和困惑。受侯孝贤导演的启发,是枝裕和导演认为自己应该拍摄那些在现场被惠泽到的瞬间,或是偶得的、优质的、闪闪发光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

在拍摄《下一站,天国》时,是枝裕和把纪录片经验融合到剧情片中。影片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探讨,采访了很多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要面对着镜头回顾自己的一生。导演提前问过他们要讲什么,可摄影机一旦出现,表演意识便被召唤,意想不到的戏剧性诞生了。

是枝裕和导演称纪录片是“拍一次”的东西。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摄影机要懒惰下来。摄影师山崎裕在片场始终拿着相机,“任性”拍摄了大量剧情框架外的素材。不过或许颠覆认知的是,以模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介入剧情片,并不会带来额外的真实馈赠,也不会减轻拍摄压力,甚至需要接受可能发生的大量的镜头浪费。

在这种情形下,不断去拍,不断累积,才会慢慢地变成一个故事。

对“真实”的捕捉不只发生在摄影机指向的地方,还存在于整部影片制作的各个流程,往往是在整理素材时,才能感受到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冲突如何为故事带来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枝裕和《无人知晓》

接下来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无人知晓》显然更贴近现实世界,但导演却对故事进行了更多的“虚构处理”,他并未如实搬运事件,让残酷展露在观众面前。

在场的王红卫老师给出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近距离观察。他认为现在经常会有人把“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这两个概念搞混,而在当下的电影中,中国现实题材可能不少,但现实主义却凤毛麟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监制、策划、青葱计划理事长王红卫

倘若年轻创作者抱持着对现实主义的热情,便不能将纪录片的形式元素当成捷径来用。

王红卫老师以现象级国产片《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例,在这部影片里几乎每一场戏、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是被设计、捕捉、训练和剪辑出来的,并不是扛个机器,找一些素人抓拍再剪辑出来就会成功。归根结底,包括纪录片在内的任何形式元素在叙事当中会形成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都需要导演自己来把握,不能成为依赖的技巧。

02.没有“神”的视点

在成为导演之前,我们享用现实世界。可一旦进入创造阶段,却很难找到与现实世界保持清醒距离的新视角。

在回答提问者关于电影制作过程中“预期和实现”的问题时,是枝裕和导演直言“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的答案,有的时候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如果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很有可能会成为你最后拍出来的东西的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导演、编剧、制作人、青葱大师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导演的影片里有很多表现出色的儿童演员,一般情况下孩子们是不用看剧本的,而是告诉他们在这场戏当中,其实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概谁说了什么,用这种口传的方式告诉小朋友角色怎么拍。是枝裕和选择小朋友的角色时,不会说创作了这样的角色,要去选和这个角色特别配对的儿童的演员。而是选角的时候看到这个小孩,觉得这个小孩有这样的性格,他说话是这样的方式,他有他自己的语言,去创作一个基于他性格和他说话方式的角色,导演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去创作角色的。最近是枝裕和导演一直在现场做的就是这样的“指导演技”的方式,让演员根据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的说话方式,说出自然而然能够说出的台词。

曾执导过电影的张艾嘉似乎也能理解这退后一步的放权和留白。“我们在现场的时候,绝对是有更精彩的东西会发生。”她认为不管做演员也好,做导演也好,做编剧也好,很多东西不能写得太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枝裕和与张艾嘉

4年拍摄纪录片的经验让是枝裕和导演明白了一件事情:虽然我们在拍纪录片,但是其实没有办法获得神的视点。所谓神的视点,就是从上而下俯瞰,完全知晓这个真相的视点。

导演认为“人内心真正的想法没有办法被拍到,摄像机既不是第一人称,也不是第三人称,其实是第二人称,是‘我和你’的关系。即便是拍摄纪录片,导演拍摄的也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

正是这种第二人称的想法,影响了导演从《下一站,天国》到《无人知晓》对于虚构的理解。而这意味着创作上的真正平视。

创作者与电影艺术保持的健康距离感能让人们正确理解这个世界不被看到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起):马可·穆勒、是枝裕和、李少红

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神”的视点都是一个不够真诚的开始。

即便一个导演在认真讲述一个故事,尽可能让镜头逼真,令观众身临其境,但最后观众总会发现自己看到的不是生活,而是一个人对生活的评价。任何评价本身都因主观而存在破绽,更珍贵的东西往往为此牺牲掉了。

03.重拾现实主义精神

“电影就其本质而言是现实主义的”,青葱大师戴锦华一直认同这句话。但与此同时,现实主义又是难以抵达的。

重拾现实主义精神有个大前提,即正视虚构的价值,并在更复杂的维度勘测和探索现实主义的存在形式。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风格的虚构技艺,其背后是对叙事传统的继承或颠覆,不同导演可能会拥有截然不同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现实题材到现实主义,创作者需要穿越一大片“虚构”的黑森林。一些电影人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摆脱了类别,只声称电影是虚构的和纪录片的共同领域,像《达荷美》或是贾樟柯导演《风流一代》这样的电影,都在以更直白的直觉尝试拼配并解决真实、纪录和想象的问题。

类似于是枝裕和导演创作《无人知晓》时的选择,为了展现外来人口生活的糟糕状况,李少红导演在基于纪实文学文本的《生死劫》中虚构了地下空间,并大量使用了手持镜头,通过感受虚构并构置情节和场景来捕捉不被看见的生活真相,最终这种真实通过镜头和大银幕传递给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导演、监制、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

打动人心的电影往往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并以别致的细节四两拨千斤,但洞察力其实是个抽象的词汇,是很多创作者面临创作瓶颈时的“可遇而不可求”。

年轻的导演们往往更受限于生活经验,致使创作上的不自信和作品的内核散漫。面对这样的困惑,贾樟柯导演围绕着“人的有限”勾勒出关于生活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无限。

“如果你对所有的东西熟视无睹,那什么是无限的生活呢?......在一个家庭里如果你拥有感受力你也是广阔的,首先它有感受力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大家要自信,所有的都是广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

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青葱大师贾樟柯

戴锦华老师直接点明了现实主义精神在不同温度的语境下的延展能力。

“我热爱的是那样的一种现实主义力度和现实主义的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套路。即使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套路,仍然可能在不同的导演、不同的电影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当中,显现完全不同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葱大师戴锦华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只是存在于某一种类型的电影,它是每个创作者穿越黑森林之后会得到的褒奖。

秉持品牌创始人嘉柏丽尔·香奈儿女士的开创性愿景和承诺,香奈儿推出了支持电影艺术创作的全新项目CHANEL & CINEMA—–TOKYO LIGHTS,依托日本电影业与国际平台,旨在鼓励和赋能年轻电影人的创造力、大胆精神和创作自由,为他们提供表达的舞台以及来自电影行业专家的支持。

对于所有参与的影片,香奈儿最大程度地尊重创作者的决策,珍视创作自由和独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去年的蒂尔达·斯文顿还是今年的是枝裕和,香奈儿的助力让青葱大师班有了更高的含金量,也为更多青年导演带来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葱计划影展主题论坛现场

谈及是枝裕和导演与香奈儿合作支持新生代电影人项目,他分享道:

“与香奈儿的计划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年轻导演们需要上映的片子还有很多,在这两年当中,我们会陆续去帮助这样的作品。接下来我会把一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年轻导演的培养和支持上,不论在现场当中和年轻的创作者一起工作,还是做大师班,和众多优秀的创作者一起交流,会用很多的方式一起参与到年轻导演的培养之中。”

或许在情感层面,东亚存在共同的文化基因,所以我们总能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寻得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青葱计划电影大师班,很多问题跳跃性击中电影艺术的本质,导师们从一部电影自雏形到成品的漫长流程中找到那个“雕刻时光”的关键环节,并进行经验的传授,技艺和心法兼具。

其中关于“现实与虚构”的交流包含大量对概念的重新阐述。关于电影“好与坏”的许多误判被就地打破,让学员们看到真正的艺术并不排斥互相矛盾的元素。正如一部电影不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二选一,现实与虚构同理,值得期待的更应是“相异”带来的奇妙的交织与影响,而不是拣选高纯度、高度一致的方法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枝裕和导演,在年初巴黎大皇宫香奈儿2024/25

秋冬高级成衣系列发布会上

是枝裕和导演此行对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电影发展是相当及时且有益的,不仅是因为中国导演更加熟悉并向往现实主义风格,更因为市场也在等待新的创作表达,新的创作者们蓄势待发。

越是这样的当下,我们越需要新鲜的、勇于打破骨架、重新连接电影与生活的电影,它们不仅拥抱真正的生活,还要拥抱想象力,否则电影艺术将失去对当下时代诚实的记录和思考。相信未来青葱计划电影大师班还会邀请到更多导师辅助新生代电影人跨越创作迷茫期,寻找创作激情,培养真正的国际视野,用电影完成对话,请继续期待吧。

/TheEnd/

香奈儿修复了我最想重看的法国电影

今年,在马里昂巴德

母 亲 与 娼 妓

每一帧,都是一次影像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