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是1941年因为「中英军事同盟」而组建的中国赴缅抗日远征军。其作战任务是支援英军防御滇缅公路。
咱们先谈谈建军背景。1937年的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抗战。
日本的对外扩张战略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所谓的大陆政策,主要方向是北进,目标是东北亚,主要对手是俄国。另一个是所谓海洋政策,主要方向是南进,目标是西太平洋与东南亚,主要对手就是美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东北。1932年又扶持成立了满洲国。1935年日本提出所谓中日亲善的《广田三原则》。其核心意思。就是中日搁置冲突,共同联手反共反苏。1936年,日本又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企图借反共产国际输出革命的名义,联合德国夹击苏联。而苏联则于1937年8月,与中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援华抗日。
从1937到1938年,在远东边境地区,日本与苏联共发生6次严重的军事冲突,日本多次希望德国介入干涉,帮助日本压制苏联,但都未成功。而随后因为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仅日本试图借助德国向苏联施压未成功,反而是1938年8月,德国出于自身利益,与苏联订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这就使日本想利用德国牵制苏联的外交战略完全落空。
1939年的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天以后,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欧战爆发。10月波兰战役结束,德国和苏联联手瓜分了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欧战爆发。10月波兰战役结束,德国和苏联联手瓜分了波兰。1940年5月,德国回师向西,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进入了法国。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日本近卫内阁,从1940年5月起,重新讨论并确立了对外扩张变北进为南进的战略。明确提出要建立日本,满州国和中国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并且把美,英、法、荷等国在亚太地区的诸岛屿和殖民地作为资源供给地区与国防圈全部纳入到了“大东亚共荣圈”。并提出,如果美国阻碍“大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不 排除与美国直接武力对抗。
美日冲突的源起,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日本的“北进”扩张战略之间的根本性冲突。所谓门户开放,简单说就是主张各国在华利益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任何国家不能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并独享特权。 其当时针对的就是俄日在中国的扩张。所以日俄战争,美国支持日本打击俄国在满洲的扩张。但俄国战败,美国又出面调停,强制日本接受俄日分享满洲权益,并参与东北自建铁路,与南满铁路竞争。简单说,就是利用俄国与支持中国制衡日本。因为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就已经取代了俄国成为了美国在亚洲与中国最主要的对手,也成为了美国亚洲战略的潜在敌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911年,就曾制定过针对日本进行全面战争的 所谓“橙色战争计划”。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利用日英同盟不仅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而且利用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完全主导了东亚外交。所以战后,美国就通过华盛顿会议,开始全面压制和削弱日本的亚洲利益。
华盛顿会议实际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是为了解决一战之后列强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而召开的。如果说巴黎和会确定了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华盛顿会议就决定了一战后的亚洲秩序。其核心就是确认了美国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而日本却受到了全面的削弱与限制。比如日本必须进行裁军,海军主力军舰的数量,被限制在不能超过美国60%的水平.。日英同盟被解散。南洋群岛和太平洋防务也被限制。明确约定只有库页岛南部,湾和澎湖列岛,属于日本的“岛屿属地和领地”。被迫归还了中国山东主权。而有关中国问的《九国公约》,实上就是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国际条约化,变成了国际法公约。从而瓦解了日本对中国的控制,取而代之为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拒绝国联决议,拒不撤出东北。32年满洲国成立之后,因为国联不承认满洲国,日本又退出国联。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又拒绝《九国公约》,声称中日冲突不受《九国公约》管辖。1940年3月,又扶持成立汪精卫政府,推动所谓“中日亲善和平运动”。
6月,德国军队在敦刻尔克(Dunkirk),彻底击溃了英法联军。将英军赶出了欧洲大陆。9月日军在维希法国的默许下,进入印度支那。印度支那,地理意义上就是指中南半岛。大致就是今天越南, 老挝柬埔寨以及缅甸、泰国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越南, 老挝,柬埔寨,是法属殖民地,缅甸是英属殖民地。
9月27日,日本与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在柏林缔结轴心协定,三国军事同盟形成。
《三国轴心条约》是日本发起的,其核心内容就是日本支持德国与意大利挑战英法,建立欧洲新秩序。而德国与意大利支持日本,挑战美国,建立亚洲新秩序。就是日本联手德意,对美国发出明确的警告,即如果美国参战,就会不得不面对欧洲与亚洲的两线作战。
面对日德的联手挑战,美国也作出了强硬回应。1940年9月2日罗斯福绕过国会,与丘吉尔签署了《驱逐舰换基地协议》。11月30日,在日本正式承认汪精卫政府的同一天,美国也发表声明,只承认重庆蒋介石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提供了一亿美元贷款。
12月29日,罗斯福总统又发表“民主兵工厂谈话”,明确表示美国将采取各种手段成为英国的后盾。一个月以后,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有权向英国提供任何军用物资。
1941年的4月,日本为了解决南进战略的后顾之忧,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苏联宣布停止援华抗日,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美国则同时发表声明,《租借法案》同样适用于中国。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讲说:保卫中国是保卫美国的关键。同时中美达成秘密协议,美国飞行员以志愿者的名义,开始进入中国参与对日作战。随后,美国又联手英国与荷兰,封锁了对日本的能源和物资供应。8月美国对日本开始石油禁运,并封锁了海上运输通道。8月13日,丘吉尔与罗斯福发布《大西洋宪章》,确立了对日战争,对德战争的美英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日德联手开始挑战一战后,英法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世界秩序。虽然法国已沦陷,但美国支持英国与中国,准备与德日战斗到底。
1941年的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天,日军又对美国控制的菲律宾发起进攻,并占领了菲律宾。
12月23日,在美国的提议下,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会后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随后同盟国中国战区成立。中美英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中国出兵,美国出钱,组建中国远征军,支援驻缅英军与印军。其实中英军事合作早在1941年初就开始筹划了。中国远征军的集结整训在半年以前也已经开始了。但因为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还没有正式参战,所以为规避中立法案,以中英军事合作为名。
1942年初,日本占领马来亚后,开始入侵缅甸。2月16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200师 进入缅甸。3月19日同古战役爆发。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以及缅甸独立义勇军,展开同古争夺战。因为日军入侵缅甸的理由是帮助缅甸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所以缅甸义勇军协同日军共同作战。经过12天激战。在兵力、装备、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后勤补给又被日军切断,200师孤军陷入包围,不得已被迫突围。200师与接应突围的新编22师均遭受重创。200师全师1万1千多官兵,伤亡近四分之一。
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远征军从4月开始全线撤退,至8月,除西线,撤入印度之外,其余全部撤回国内。10万远征军只有4万多人安全撤出。伤亡56,480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指挥的混乱与失误所造成的非战斗伤亡。远征军的惨败,使日军不仅切断了滇缅公路,而且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战略物资被迫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运输。
从1942年底到1944年春,中国驻印军与重新整编的滇西远征军,重建中国远征军,并开始缅北战略大反攻。至1945年1月,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会师,滇西远征军回国。3月,驻印军与英军胜利会师。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远征军完成任务。
第二次远征缅甸,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共约28万人。歼灭日军近7万。收复失地约17万平方公里。
中国远征军,从1941年第一次入缅,到1945年结束,前后历时3年零3个月。投入总兵力大约40万。伤亡接近20万。阵亡少将以上的高级将领12人。第一次远征作战,历时大约4个月,遭受惨败。第二次远征,历时大约2年。经过9次主要战役,完成了战略反攻的任务并取得了全面胜利。
中国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始终努力寻求美国干预日本侵华。淞沪会战以后,也曾请求美国援助中国抗日,但均未能成功。但是日本的南进扩张战略,直接挑战了美国利益。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抗日战争,因此成为同盟国,对抗轴心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美英军事同盟。被认为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转折。但是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远征以惨败而结束,使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领导权威当时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与舆论压力,所以仁安羌大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媒体的广为宣传,而成为了远征军知名度最高的经典战例。因为如果仅就军事意义而言,第二次远征中的多次战役其实都超过了仁安羌之战。
仁安羌之战,是1942年的4月17日,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已经开始全线撤退之际,发生的一场局部战役。简单说200师撤出战斗,日军占领同古之后,英缅军1师大约7000人一路后撤。日军先遣队抢先进占仁安羌油田一线。欲切断英缅军退路。同时日军大约5个联队迅速移动,企图将英缅军包围在仁安羌油田东北,平墙河以南地区。
团长 刘放吾
当时英军的装甲部队已经打通了平墙河以北的公路,但是日军的一个大队大约700多人抢占了平墙河北岸的渡口,企图迟滞英军的撤退。所以英军请求,离仁安羌最近的远征军孙立人部增援,攻击占领渡口的日军协助英军撤退。孙立人将军命下属113团执行攻击任务。刘放吾团长率800官兵在英军的一个重炮队和12辆坦克的协同下,与日军激战了两天,阵亡200多官兵,终于击退了渡口守军,完成了任务。所以仁安羌之战,是中英第一次协同作战,也是远征军的首场胜利,中国军人付出巨大牺牲,并完成了作战任务,为英缅军的顺利撤退扫清了障碍。战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与英国政府也都对孙立人将军,与刘放吾团长,受勋嘉奖。但是英
国军方并不认同中国媒体宣传的远征军,仅以800官兵创造军事奇迹,解救英军7000多人的说法,认为这是缺乏军事常识的文学叙事,不是历史事实。
将军孙立人
1944年春季以后,日军在华发动“一号作战”,国军大溃败,兵源出现紧张。同时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中下级干部严重缺员,盟军大量援华也急需翻译,国民政府决定发起动员“知识青年从军运动”。10月21日,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 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征兵动员号召。国民党及政府高官也带头送子从军,蒋介石特令蒋经国与蒋纬国参加远征军服役。
据统计当时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两校的报名人数竟达在校生的1/3。到1945年1月1日,应征入伍的青年有约12万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编入远征军,其平均学历比同期的英美军队还要高。
国破家亡 ,数十万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以身报国。很多只经过三个月新兵训练的书生,以血肉之躯拼死一搏,最后血染沙场战死在异国他乡。
所有人都是用相同材料制成的,如果有人更勇敢,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死,也不是因为他们以死为荣,而是因为这是一场不拼命,就没有任何机会的战争,而是民族危亡之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安之若命的决绝。
这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先烈应该被铭记,但不需要被神化。牺牲是灾难也不需要崇拜。
附:
《知識青年從軍歌》軍歌 作者 孫立人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