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华民族史上崭新的一章,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

《1949中国影像志》主要分为三大篇章,通过1949年拍摄的几百张图片及相关文献档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1949年国共决战之年人民的抉择,国家的命运。从军队将士到芸芸民众,静态的肖像图片和动感的事件图片合为一体,将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大历史大事件和老百姓小人物的日常故事有机结合,给读者以深刻的时代命运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中国影像志》,李健 编,中华书局出版

>>内文选读:

序(节选)

1949,是20世纪乃至百年、千年中国史上的标志性年份。以此为分隔,人们将这个年份之前和之后的年代习惯性地表述为:旧中国和新中国。这个 "旧"与"新",概括理性而又形象感性,说明了当时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的感受,并由此形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烙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成为1949年以后中国的形象表征。今天,无论身处何方的中国人,说起新中国,一定有发自内心的会意,并领略由此而带给我们的一切。

那么,新中国何以为"新"?又"新"在何处?在新中国建立75年的今天,中国新闻社资深图片编辑李健编的《1949中国影像志》给出了编者的解答。

左图右史,以图证史,既是史家对历史求真求实的主观追求,也是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客观使然。图片是广义的,包括录像、录音、照片、图画等所构成的影像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晚近以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图片已经成为无所不在的信息载体,尤其在当下几乎人手一部可拍照智能手机的情境中,大家对图片的获取和作用更能有深切的体认。在相当程度上,图片较文字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尤其是历史现场实时发生的真实场景,从而以直观又形象甚而不乏冲击力的特有表现方式,见证着历史发生和发展过程。一张图片的信息量往往胜过万语千言。如同我们看到毛泽东等共和国领袖站在天安门城楼的图片,我们立即就能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所以,当下史家日渐重视图片作为基础史料的意义,《1949中国影像志》恰恰呼应了史学和史家的要求,为我们认识新中国建立的意义并对其做出历史的定位和阐释,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史料。

图片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图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史学研究,这当然是其重要的一面。图片还有着更为广大更为普及的功用,即面向广大非历史专业研究的读者,说好中国的历史故事,使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看图而知史,知晓中国从何而来,为何有今,向何而去,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从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人们奠下爱国主义的坚实之基。进而言之,图片之真、图片之力、图片之美,等等,还可有助于人们的人文情怀和素养的构成与积淀,从而在更基础的意义上,为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创造、发展、演进、传承起到其独到的作用。《1949中国影像志》编者在这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平和平解放。

2月3日,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仪式。图为人民军队的坦克隆隆驶过东交民巷。(图 / 张祖道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南京。

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将红旗插上国民党政府总统府门楼,作为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宣告解放。( 图/邹健东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国大典。

10月1日下午三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图/侯波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解放区。

8月21日至27日,东北人民代表会议在沈阳召开,正式成立东北人民政府。图为人民代表会议会场门前,工人代表献旗后讲话。(图 / 佚名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5日,复旦大学教育系欢送参加革命同学纪念。(图 / 佚名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张乐平创作宣传画《三毛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时全家合影。(图 / 佚名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7日,刚任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的钱学森(右二)和同事在一起合影。(图 / 佚名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3日,新娘与亲友合影。照片上题:"小团圆。"(图 / 佚名 摄)

作者:汪朝光

文:汪朝光 图:出版社提供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