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解体之后,许多俄罗斯的专家学者曾总结过他们失败的根源,对此,大家亦是众说纷纭,有人从经济问题上解读,认为是畸形的工业体系造就了苏联后期经济的崩溃,也有人从政治上分析,觉得苏联内部的腐朽才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还有说美西方渗透论的、制度根源论的,却少有人从外交层面深度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愚蠢的外交政策同样也是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的交恶,这才造就了他们未来一系列的困境。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中苏为何会从亲如一家快速分道扬镳,少了我们作为盟友又对苏联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从互帮互助走向交恶

众所周知,作为拥有相同信仰与意识形态的两大邻国,自打红色中国成立的那天起,我们与苏联就成为了关系紧密的铁杆盟友,苏联不但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合法地位的大国,更是包括中国在内,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基础上,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两国的关系直线飙升,虽说在抗美援朝战争前期,为了自身的利益苏方违背了许多诺言,给我志愿军造成了一些麻烦,但在亲眼目睹了中国军队击败强敌,将美国人打的心服口服之后,他们也很快纠正了自身的错误,转头将中苏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首先,苏联高层力排众议,将已经到手多年的旅顺、大连两大港口归还给了中国政府,这一举动无疑赢得了广大国人的强烈好感,随即,为了将新中国打造成远东地区对抗美国的桥头堡,苏方亦是不遗余力的发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援华工程,例如大名鼎鼎的“156工程”就是如此。

之所以叫做“156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其中共有156个工业、矿业项目,可以说,这些项目算是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以这些项目为核心,靠着苏联政府无条件的资金、物资、技术、设备支援,再加上国人自己的努力建设,这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进而让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了工业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这样的大型工程项目在1949年至1959年之间还有很多,苏联老大哥算是出钱出人又出力,硬生生帮助我们完成了国民政府三十年都没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而我们亦是投桃报李,反过来给予了苏联许多回馈,例如包括锡、钨在内的战略金属资源,还有大量的食品、轻工业、手工业制品等等。

可以说,如果这种互帮互助的局面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中苏两国的未来都将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但很遗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伴随着赫鲁晓夫逐渐掌握了苏联权柄,这份友谊很快就发生了变质。

彼时的赫鲁晓夫堪称忘恩负义的典范,他忘却了斯大林对他的提携之恩,也丝毫不顾卫国战争期间这位领袖的突出贡献,为了独揽大权他居然直接推翻了斯大林在位期间的一切核心政策,并公然批判起了那些对“慈父”有着崇拜思想的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事一出堪称是举世震惊,尤其是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对赫鲁晓夫的言行发出了质疑与否定,例如中国就是如此,党中央和毛主席认为对方的看法太过片面,同时也不赞成他全盘否定斯大林政策的举动。

有问题就提出问题,这本来很正常,奈何赫鲁晓夫此人心胸狭窄,居然因此记恨起了中国,同时他对中国也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也难怪,毕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就算心里不满,明面上也不敢反驳,唯有中国,这哪里像是苏联的“小弟”,分明就是站在合作伙伴的立场之上。

是的没错,在赫鲁晓夫看来,新中国只不过是苏联的附庸罢了,如今附庸竟要升级为兄弟国家,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呢?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场震惊世界的“分手”便徐徐上演了……

中苏分手反目成仇

曾几何时,中国与苏联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兄弟国家,双方互帮互助,且都是不遗余力,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何为无产阶级之间最纯粹的友谊,然而,自打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一切就变了样,先是内部出现了问题,随即为了缓和矛盾,他这才将手伸向了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苏关系真正发生质变的时间应该是在1958年,彼时,在赫鲁晓夫访华期间,两国曾就国土防御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执,首先是赫鲁晓夫发言,当听说中国在电台、海防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之际,他非但没有援助的打算,反倒是提出了两个令人发指的建议,即,在中国境内部署长波电台,在中国沿海部署联合舰队,由苏联帮助中国完成国土、领海防御。

听起来很不错是吧?但实际上这完全就是赫鲁晓夫妄图干涉中国主权和内政的阴谋诡计,要知道,虽然赫鲁晓夫曾明确表示过,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归中苏共同管理,可想想也知道,中国方面根本就不具备相关技术,在其中苏联必定会占据主导地位!

打个比方,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个有钱有人也有技术,另一个却是一穷二白,结果前者硬说双方是平等合作,这可能吗?只要时机成熟,后者很容易就会被踢出局,当然如果只是公司还好,但中国却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面对国家主权有可能被侵犯的风险,党中央和毛主席自然不会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也很正常,不答应就不答应,继续像之前一样合作对苏联来说亦是利大于弊,可谁知,赫鲁晓夫在恼羞成怒之下居然直接放弃了中国,并转头从各种层面攻击起了我们。

例如在外交层面,苏联便开始了有意的孤立,先是支持印度侵犯我国西南边境,随即在金门炮击事件中他们又对中国捍卫主权的行为进行无端指责,更有甚者,苏联还一度与美国达成了合作意向,妄图采取核威慑、核讹诈的方式对华施压,使得我国的外交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被动境地。

而在政治领域,苏联同样不遗余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高层曾数次发表文章和公开信,肆意攻击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与政策,老大哥的威望还是很高的,此话一出,很快就让国内民众、党内人员产生了迷茫的情绪,所幸党中央和毛主席没有坐以待毙,我们也通过媒体对苏联的错误政策发起了批判,这才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论战止住了舆论风波。

当然,后续的事实也证明了中国是正确、苏联是错误的,在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苏联的道路越走越偏,外加之美国的见缝插针,很快就导致苏联国民对本国文化、制度、道路发起了全面否定,同时这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关键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如果只是动动嘴,中苏关系还不至于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最可气的是,眼见说不过我们,从1964年起,苏联又在军事上动起了手脚,他们开始向中苏边境持续增兵,并疯狂制造摩擦、争端,1966年初,他们又与蒙古签订了合作协议,将手伸向了中蒙之间长达四千五百公里的边境线,再加上后续苏联插手新疆事务,挑拨、策反了许多新疆军民叛逃苏联,这般触及了中国底线的行径直接引起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震怒。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两国亦是相继开启了一级战备状态,苏联陈兵百万,并持续向中国发出核威慑,中国没有屈服,立刻在珍宝岛地区用子弹回击了苏联,不仅如此,国内更是一边快速发起了“三线建设”,在全国各地修筑了大量地下工事,一边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发、打击实验,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你要战我便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此,中苏关系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两国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针锋相对,例如在尼克松访华中美破冰之后,苏联便撺掇朝鲜、越南等国孤立中国,还有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又暗中支持越南主动侵犯起了中越边境地区,明里暗里的动作多到数不清,还是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期间主动示弱,这才总算结束了争端,只可惜一切都太晚了,当时的苏联早已经“病入膏肓”,还没等中苏关系起到什么积极作用,仅仅两年后便轰然倒塌。

苏联外交的最大败笔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整整三十年中苏两国都处在对抗之中,表面上看,这对于双方好像都没有什么影响,毕竟失去中国苏联依旧强大,依旧能够在冷战中转守为攻,而中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同样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出恩断义绝的戏码,两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好,尤其是对于苏联来说,与华交恶更算得上是他们外交历史上最大的败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军事上,苏联的军事力量极其强大这并不假,只要他们愿意,完全能够轻易击败除中美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但奈何由于中苏关系的持续僵化,导致他们不得不在中苏边境地区部署大量精锐部队,这无疑极大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其造成的连锁反应也十分巨大,就比方说在阿富汗战争中,如果这支边军能够投入作战,恐怕“帝国坟场”就将是徒有虚名了,苏联不会陷入苦战,也就不会损失惨重了。

其次,在经济上,如果苏联没有选择与华交恶,那后期他们也就不会出现商品短缺、经济崩溃的情况了,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虽然也不富裕,可在国情的影响下,咱们的轻工业、手工业和农业却远比苏联发达的多,这正是苏联最缺的东西,只要中苏关系维持正常,两国就可以各取所需,中国从苏联进口能源、重工业、军工制品,苏联百姓也能够吃得起饭、穿得起衣,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在外交领域,苏联无疑是将中国亲手推向了美国,众所周知,在冷战时期,世界上一共就有两大阵营,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球国家要么投靠前者要么投靠后者,很少有人两不相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建国初期,新中国亦是无条件的站在了苏联这边,中国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既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是一个军事强国,可以说,只要我们站在谁的阵营,谁在远东地区就将称王称霸,曾经的苏联之所以强大就与中苏交好有着很大关系,只要继续维持现状,苏联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美国对付欧洲,甚至是越过美国直接入主中东。

但很遗憾,事实却并非如此,伴随着中苏关系的交恶,美国见缝插针与中国进入了蜜月期之中,在中国的帮助下,他们反倒腾出了手,从台海、越南抽身,全心全意的对抗起了苏联,并且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的情况下,快速掌控了中东诸国,进而开始了美元与石油挂钩的霸权之路。

林林总总,中苏关系交恶让苏联损失了太多太多,如果没有当初的短视,后续他们可能也就不会那么快的解体,而这也是无数苏联专家学者最为痛心的一点,例如苏联学者阿尔希波夫就曾在1989年时坦言道:
“中苏关系的恶化是二战之后,苏联外交领域的最大败笔,这让我们失去了一个伟大又重要的盟友,甚至还把他们推向了西方!”

很显然,苏联人大多也是悔不该当初,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图文动态同步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