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语:

J.D.万斯的自传《乡下人的悲歌》,曾经引起许多共鸣与焦虑,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是俄亥俄州的铁锈带。拜全球化所赐,产业搬迁,经济凋敝令人回想起全球化中曾苦苦挣扎的故乡。鉴往开来,在AI为全球化持续“补蓝”后,如今脚下的乐土也有了重新坍塌的可能,是以不能不为之忧心。

其二是教育。万斯的起点叫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读书改变命运,自此,他好比拿到船票的杰克,开启另一个时空的绮丽梦想。之所以共鸣,是我等小镇做题家们也走过同样一条路;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曾经的终点线好像不见了,鲜花、掌声、笃定的结局也一并消失,只留下模糊的两字:“起点。”

从1990到2024,上一代人中能够解决一切文凭教育,彻底不够用了。

教育是就业的钥匙,就业即是民生。因此,这份焦虑是现实世界最忠实的影子:关乎一年一千万+毕业生,2亿灵活就业人口,以及尚未被完全统计的35岁困境。

有人提出问题、提出需求,就有人试图提供一份答案,一个解决方案。

就业教育,对于中公教育来说,这是自诞生以来的使命,也是恒命题。

且看李永新如何作答:

●新与旧。中公教育已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诞生于第一轮大学扩招的滚滚浪潮。为社会解决教育中的新问题是初心,也是使命;

●快与慢。教育家是最特别的商人。教育变革牵一发动全身,因此要有战略定力。所求之变,不在最快,而在最准,要充分理解什么是时代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价值。

将机遇作为提问,才能“不飘”;将责任作为回答,才能将行动落于实处。打通学习与就业的桥梁,是教育企业家对全社会的责任。

它是一门产业,但不仅仅是产业;是一门生意,但绝不只是生意。

主笔/ April

文章架构师/ 拓拔野

出品/ 桃李财经

01

与所有就业者

息息相关的两个新问题

许多年前,我们提问“长大了你想干什么”。好像未来会有一份职业可以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然而,职场的流动性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增加,人工智能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换许多份工作将是常态,其表现为:

其一、就业市场处于三个版本迭代期:短期内三者共存,长期来看,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现在的就业市场是在1.0、2.0、3.0时代并存的时代,其中1.0、2.0为主,3.0异军突起,三者既并存又混战。

1.0就是简历时代;2.0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粗略算法推荐;3.0是通过算法匹配的方式,把一个群体、一个个体的画像非常清晰的呈现在企业面前;同时把一个企业的职位非常立体、全面、丰满地呈现在一个求职者面前。

这是个体必须迎接的变化与挑战。

其二、社会对个体的成长性要求空前提高,但塑造个体成长性的力量却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过去我们讲人才红利,工程师红利。全社会都是这种红利的获益者。但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那就是企业只筛选人却不培养人,随机一批人,随机一个战略,拉起一支队伍就能快速、有效、低成本的试错。

这种方式的残酷在于:缺乏培养机制的同时,却要求人才是具备成长性。之所以不培养,是因为经验更新迭代太快了,而培养太慢了。对经济这是局部最优解,对个体则不然。

因此,个体会焦虑,尤其在全部行业面对AI的冲击时刻,他们一定会提出问题,提出要求。

作为教育者,尤其是职业教育,我们应当主动作为填补这部分市场“真空”。在技能层面上,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方式实现技能的多样化发展和技术的专业化发展是我们的长项。因此,我们希望帮助个体挖掘能力,在兴趣的基础上,使其成为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人。

02

教育是一种信念

落脚点在于社会价值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代表了这所名校的一种信念。

北京大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训,但我们认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也有学院的院训是天下为公,报国为怀。

教育本质上是不分院墙内外的。

作为一个市场化的教育企业,想要实现帮助每一个个体,填补就业教育市场空白的目标,同样需要以信念做为支撑。这个信念就是教育企业的根和魂。

有了信念,更要依靠信念去发展,要将信念落地才能真正做好就业教育。唯有如此,信念才会真正产生社会价值,但如何落地?

阶段一,理解什么是时代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价值。从微小的事情做起,同时要志存高远。

中公教育25年的发展中,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99年成立到04年,目标是要活下来。当时中公教育在北京大学里一个几平米的小房间。在业务上,也做了许多只要是能赚点钱令我们活下去的事情,我把它叫做小生意生计。04年到10年,我们的希望是坚持下去。这时中公终于找到了通过考试培训这样一种方式输出价值来寻求生存之道。10年到20年,我们开始希望更好的活下来。从2020年后,我们才发现活下来好难,这是心态上的一种感受。

25年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下去,是因为心怀信念,努力去创造时代和社会所需的价值。

阶段二,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去看教育的定位和发展。

教育应当以报效国家,回馈社会为使命。就业教育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所以当中公再就业、再出发的时候,特别需要、特别希望围绕国家战略,围绕社会需求,围绕找工作的痛点,扎扎实实地满足需求,创造价值。

唯有如此,才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做好公众最关注和最迫切需求的就业服务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发挥综合教育集团的优势,整合平台、网络人力、技术经验等资源,把促就业、惠民生、提质增效作为中公教育的转型之境和报国之门。

从业务角度,中公20多年就是在追寻这样的商业模式和存在价值。

03

时代的三个提问

就业教育的三个机遇

经济的下行周期中,很多行业、企业的发展都面临困境,但困境中依然存在商业机会。

对于中公教育,过去四年是最艰难的时刻,也令我们更坚定:企业要永远回归商业的本质,不能追求虚的东西,漂亮的东西。做就业教育,第一步应落在最扎实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实情上,以民生数据作为决策的出发点,精准定位服务对象是做好服务的大前提。

第一个数据:3年。从21年到24年是就业引导政策频繁落地、不升级的3年。

最近三年中,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就业服务的促进政策,将高质量充分就业定义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对于中公教育来说,过去考试培训服务也是针对个体综合性的提升。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积淀等等,其实本就是提升个人素质,尤其个人的职业素质的重要部分。当政策对就业如此重视的时候,我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机会就来了。

第二个数据是1700万和2亿。这一组数据关乎多个群体以及宏观环境的两个变化。

第一个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每年1%的城镇化率增长,就意味着每年有将近1,7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城镇化率不断的增长,催生很多新的需求,诞生了很多新的职业。

当这些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产业升级、就业形态的变革是颠覆性的。如今社会灵活就业的人口已经了达到2亿人,其中本科生、硕士的比例翻倍增。这部分高素养灵活就业的群体,有着强烈的就业需求和再就业需求。

第三个数字是4763万。

大学生已经成为我们新增的就业群体中的主要力量,数目每年都在上升。2023年是1,179万,加上过往数字已经有4,763万。未来十年,数字还会增加。当他们毕业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就业市场供需匹配的困难。

这部分人群还呈现双向流动的态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珠三角核心城市仍然具有虹吸效应,吸引人才汇聚;但另外一方面,有一部分群体也开始选择返回到2、3、4线城市去。

这种情况下,综合就业服务趋势实际上已经势不可挡了。

因此,中公教育再出发,寻求转型升级就是要为18~45周岁的群体提供成长加就业。青年是最有热情、最有创造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关乎关乎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这个群体的就业服务,不仅有市场空间,更有社会价值社会意义。

在中公教育看来,这既是商业机会,也是社会责任。作为一家深耕教育多年的企业,在穿越周期后,应当有信心,也能力把它做好。

舍我其谁。不是一种骄傲的态度,而是一种担当的力量。

04

中公对就业教育的回答

以五个“新”为标准

提到做好就业教育,就不能抛开两个新形势。

首先是一体化。零散的就业服务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系统化、一体化的就业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业服务不是一次性的,它往往是多次的,因此就业服务企业的定位也不应不仅是就业服务,还应包括再就业服务。要以系统化的方式,综合性地提升就业群体的能力跟素养。

其次是智能化。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仅体现在工作内容和工具的变化上,更是对人的认知和企业的认知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让个体和企业双方重新交流和对接是我们的目标。

因此,中公教育要做两件事。

第一,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挖掘已有在300多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的自有网络和渠道,建设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有效为服务对象提供就业能力培养、就业的信息对接。

第二,打造数字化的AI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培训赋能等综合方式,把个体求职者的数据化形象塑造出来;把企业职位的数据化形象打造造出来,实现人岗完美配合。

具体而言,24年中公要做一下几件“新”事情:

一“新”,产业链升级,拥抱时代发展新机遇,深度布局就业服务全产业链,提供一体化就业服务产品;

二“新”,数字化升级,将智能化AI技术与业务场景高效结合,启动“AI+就业”应用变革,促进传统就业服务产业改造;

三“新”,渠道升级,启动新潜力网点,高质量拓展高校和县域市场,深度拓展下沉市场中直接用户就业服务需求;

四“新”,平台升级,强化全方位的产业平台服务,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步推动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五“新”,组织升级,推进核心人才储备计划,做强平台型组织建设,做深垂直领域额专业化建设;

总得来说,就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寻找民办教育的新定位,追寻教育的永恒价值,帮助被服务的对象源源不断地获得职业能力,找到工作和在社会上的定位,从而建设好就业服务这项民生幸福工程。

05

桃李财经的思考

教育所提供的是改变未来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思维的本质》中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当下,教育,尤其是就业教育正在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自国家发布《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平台”等措施后,就业工作就已被纳入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体系之中。

政策支撑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叠加,催促着教育企业尽快创造价值,发挥光和热。面对新的蓝海市场,中公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已经开始规划新航线。

而它能否在新一轮的变革中,再次取得辉煌成绩,桃李财经将持续关注。

♡ 「桃李财经」用心出品

桃李年终策划

桃李实验室

桃李商观 · 产业观察

AI教育 · 产业观察

教育营销 · 产业观察

「桃李财经」——打造教培圈最火的社群矩阵。目前已组建45个精准社群,汇聚15000位教育行业创始人、投资人、从业者,全部100%实名制。请加桃李财经运营合伙人@木阳 微信,实名验证后一起进群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