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的农业发展记忆

天府菜篮子 | 第一期

尽道江源地,平畴土最膏

27平方公里的热土

凝聚悠久历史,谱写发展新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拍江源 席恽云摄

种植条件优渥

江源街道位于崇州市境东南,自唐、宋以来先后为唐隆、武隆、唐安、唐兴、江源县治,1992年乡改镇,2019年12月撤销江源镇,设立江源街道。

地处都江堰精华灌区的江源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羊马河、青羊河、石鱼河等河流纵贯全境,灰潮油沙土覆盖全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自流灌溉使得江源农业长足发展。

江源街道曾出土画像砖,场景为稻子收割连秆担回家,不在田间脱粒,且用弓箭射杀啄食稻粮的雀鸟,收割后的稻田里鱼儿仍在游弋。清崇庆知州林良铨《睡庐诗稿-蜀州》“禾登带秆堆”意即如此。《汉书》卷28,其时“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

[ 据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古蜀国时期,杜宇即在州地区(称“江原”)“教民务农”,古蜀国自此由渔猎走向农耕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禾登带秆堆)

农业发展沉淀

1978年后,农村于1983年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自负盈亏的“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江源镇减少散户种植成立了蔬菜专业村采取规模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专业队)

1985年后江源蔬菜生产面向城市需要的品种和丰富城乡群众“菜篮子”方向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日渐增多,栽培技术水平提高,并大力种植食用菌;

1987年后实施了统分结合、分户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

1991年江源受到县委下派的“驻村帮社”工作队帮助,发展村社集体经济;

1994年后建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合作社;

199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命名江源为“小康乡(镇)”;

2000年江源被确定为省级试点镇,时令蔬菜种植面积0.30万亩,融入城郊与远郊结合、淡旺季品种适销对路的蔬菜生产基地群,当时的食用菌生产运销大户代志兵种植金针菇10多万袋,产品远销南宁、兰州、苏州、上海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源种植户进行蔬菜采摘

周了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代志兵于2001和2002年荣获成都市农村农产品营销大户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代志兵于2019年荣获

全国农业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源种植户进行蔬菜采摘

乡村振兴新发展

2014年,江源镇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在积极推广“1+4”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和土地使用率低的问题,还取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4”现代农业经营体系:1个合作社+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农业公共品牌+新型农村金融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崇州市“1+4”现代农业模式研究评审会)

2016年,桅杆土地股份合作社启动粮食烘储中心建设;邓辕土地股份合作社“超奖短补”经营模式受到成都市肯定,合作社198万元分红现场会受到媒体广泛报道,被中央电视台录为专题记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辕土地股份合作社分红现场)

2019年,江源镇有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主要出产水稻、小麦、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4月总共收获近4000亩大蒜,蒜薹上市的这段时间,每天约有十几万斤的鲜嫩翠绿的蒜薹,从江源走向彭县、眉山、广元甚至甘肃、江苏等省内外市民的餐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源种植户进行采摘 王孟新摄)

近年来,江源街道立足自身农业基础和功能特征,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突破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拍江源 郭迎伟摄)

成功组建蔬菜产业化联合体;

成功创建成都市三星级万亩粮蔬复合产业园区;

成功申报成都市常年蔬菜种植基地;

以“一轴一环”布局蔬菜种植空间结构,以“一村一品”助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从“提量”“提质”“提能”三方面促进江源蔬菜“种植规模化”“产品特色化”“产业融合化”,奋力建设“天府菜村”,成为成都市“菜篮子”保供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行动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源街道“一轴一环”规划图

奋力“蔬”写产业新篇

合力谋划江源“钱”景

文稿丨陈雨诗

编辑丨何佳徽

初审 | 周倩

复审丨罗英

终审丨况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