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印度包围圈眼看着就要成型,南亚大势已定,印媒开始主动为莫迪政府找台阶,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莫迪要是再不向中国服软,可能就来不及体面了。
随着中国的“环印度包围圈”逐渐成型,迟迟找不到破局之法的印度,开始退而求其次,想从中印关系正常化这个话题上着手,想着在为时已晚前,从中国那里要个体面。甚至有印媒开始主动给中印关系说好话,提前为莫迪政府找好了台阶。
印军的一个退役中将就撰文说,莫迪政府这段时间寻求与中印关系正常化,缓和在实控线争端上的口吻,不失为一个正确选择。他还主动找了需要这么做的几大理由。
首先就是,这大半年来,从马尔代夫到尼泊尔,再到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印度的这几个邻国相继变天。而新上台的政府,要么看不出明显的亲印风向,要么就是相当不友好。
比方说前不久当选的斯里兰卡新总统,其所在的政党,就带有鲜明的“反印亲华”标签。孟加拉国也在向印度要人,想把前总理哈西娜引渡回去,这也是在给莫迪政府出难题。
不难发现,现在印度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如果是以前,以南亚大国自居的印度,未必会把这些邻居放在眼里。但如果结合中印在南亚的博弈,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我们之前一直在讲,中国这段时间在南亚的外交动向,颇有构建“环印度包围圈”的架势。如今南亚小国与印度本来就关系微妙,如果它们主动帮中国填补上“环印度”的最后一块拼图,那么印度接下来的处境就很被动了。
那么莫迪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先推动中印关系正常化,免得在南亚地区被全面孤立。
当然,这篇文章也只是印媒的一家之言,还不足以为莫迪政府提供一个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台阶。不过很多迹象表明,为了后续的高级别接触,莫迪政府确实在通过外交渠道,有意识,也有限度地释放一些积极信号。
但中印关系正常化的一个难点,在于惯于煽动国内民粹情绪的莫迪政府,如今既要与中国“握手言和”,保住国家利益的里子,又要设法达成一个面子上过得去的协议,而不面临国内反对派的非难。
我们还要考虑到,以中印现在的态势,双边关系的矛盾也是结构性的,只要莫迪政府还把中国渲染成印度的竞争对手,系统性地鼓吹中印关系“去风险化”,动辄炒作实控线问题,中印关系就不可能迎来真正的转机。
印媒在为莫迪政府算账,计算印度需要多久才能赶上中国,为推动中印关系正常化找台阶的时候,印度外长苏杰生也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谈论了中印关系,把两国关系的变化形容成“一生中最大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转变”。
看得出来,苏杰生依旧打算在实控线问题上做文章。而且他也算是印度国内对华强硬派的代表性人物,如果说莫迪政府打算对中印关系换个说法,苏杰生大概会是最后改变口风的那批人。
不过为了给中印后续的高级别互动做铺垫,苏杰生还是有所保留,一方面说中印关系严重不稳,炒作实控线争端的同时,一方面又在强调,中印关系对于亚洲和世界的未来都“至关重要”。
实际上,莫迪政府对中印关系的态度已经陷入了一个十分矛盾的心态,持续渲染中印对抗,虽然可以迎合国内的民粹情绪,又能以此为筹码,巩固与美国的合作,但无限制地加剧中印紧张,也会反过来约束莫迪政府的经济战略。
还是那句话,印度依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有刚需。莫迪政府如果想发展印度制造业,拥抱全球供应链,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加强相关合作。
印媒也承认,目前印度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完全依赖进口,要么就是寻求中国投资,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项。
可以这么说,对印度而言,中印关系无论是对立还是合作,都有利可图,而两方面的利益很难兼容,全看莫迪政府如何取舍和平衡。
印媒还帮莫迪政府算了笔账,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近印度的5倍,国防预算是印度的三倍。印度要想追上这个差距,“具备挑战中国的能力”,需要相当长的发展时间。
至少在莫迪的第三任期,这个目标依旧遥遥无期。可能要到2047年,也就是23年后,印度才有与中国“平起平坐”的能力,在那之前,印度必须有意识地保持克制,一旦与中国起冲突,无论结果如何,印度的经济发展都将面临巨大的退步。
只是若论短期的地缘政治投机,莫迪政府是一把好手,长期的战略规划就超出他们的能力了。
话又说回来,如何判断中印关系正常化,我们只需要看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以及对上合、金砖合作的积极性就行,这几个才是最直观的评判标准。
更何况,直到现在,印度内部讨论中印关系正常化时,都会加上一个“战术性”的前缀。说白了,印度寻求与中国缓和关系,本质上还是为了延缓“环印度包围圈”的形成,为自己争取与中国博弈的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