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晚清重臣,世人脑海中不约而同闪过的名字,十多八九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沈葆桢、彭玉麟等人。而在这些名字之外,论清末最后一个大佬,我个人首推周馥,一个世人略感陌生的名字。
周馥
之所以将周馥视为清末最具影响力的政坛大佬之一,原因有三:
一是周馥经历了前述李鸿章等大佬走过的路,诸多历史大事件,周馥不仅是见证人,也是参与者,他甚至是有些历史进程的实际操盘手;
二是周馥活得时间足够长,亲历或见证了清朝的覆亡和民国的崛起。几乎没有哪个具有同等影响力的清末政坛大佬,比周馥活得更久远。
三是周馥乃最后一任汉人两江总督,也是最后几任两广总督中分量最重的。而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是评价清末政治家地位高度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这块由周馥题写的【贡元】匾,立匾于清光绪丙午(1906)年,而题匾时间应在1904年,周馥时任代理两江总督兼山东巡抚,也就是两个职位交接过渡阶段,不久后周馥卸任山东巡抚、正式就任两江总督。
周馥其人,观其一生,他的命运之脉络,全系于一人,即李鸿章。周馥是李鸿章最得力、最信任、最忠实的政治搭档,没有之一。
譬如李鸿章主导的清末洋务运动、北洋水师建设等,李负责宏观规划、政治站位,周馥负责实际操盘。此外李鸿章早年在治理河道、兴办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贡献,周馥也是重要参与者。
周馥一生追随李鸿章,为之立下汗马功劳,最后也成就了自己作为清末最后一个政治大佬的历史地位。然而,周馥的政治高位,却不是李鸿章给予他的,不是李鸿章不想给,而是他给不了。
李鸿章生前极力推荐周馥步入高位,但总难以如愿。没想到在晚年的时候,随着李鸿章的老去,周馥被外界自动视为李鸿章的接班人,进而得以平步青云,直登封疆大吏高位。
李鸿章
周馥与李鸿章如影相随的官宦生涯,势同大江大河,磅礴万千。之所以这么形容,因为他经历过的事太多了,他如同一头蛟龙,在清末政坛翻江倒海,以李鸿章代理人的角色,全力实干,那一桩桩闻名后世的历史事件,常有他的参与,如此,既帮助李鸿章实现了诸多政治抱负,也历练了周馥自己。
正因为周馥的官宦生涯比较庞杂,实难以一一追述。在此,本文简要概述周馥的传奇人生,以及他和李鸿章不是君臣、胜似君臣的关系。
周馥和李鸿章同为安徽人,这是他们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的起点或基础。周馥早年致力于科举,但总是考不出名堂,后来就放弃了。周馥二十五岁那年,适逢李鸿章组建淮军,于是投身其中,误打误撞成为李鸿章身边的一号笔杆子。由此开始,二人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莫逆之交。
淮军旧影
在正史记述中,周馥加入淮军的过程,细节不详。但据周馥的后人讲述,周馥起初加入的是湘军,但得不到重用,后来得益于一个偶然之举,周馥帮湘军营的厨师代写了一份伙食清单,该清单层层递交给李鸿章(彼时李鸿章尚未组建淮军,其本人在曾国藩幕府做高参),后者看到后大为吃惊:这份清单如此详尽,写清单者必是个心细如丝之人,能担大任。从此,周馥追随李鸿章,后来又跟李鸿章到了淮军营。
这里插播一条信息:周馥在加入湘军之前,靠在街头摆摊,为他人代写书信、状纸、对联、祭文等为生,虽出身卑微,但他的书法了得、文采强劲。想必这是周馥后来纵横政坛的最重要敲门砖。
周馥书法
事实证明,李鸿章确是值得周馥一生追随的贵人。李鸿章之所以能成为清末第一政坛巨头,在于他为人大气,胸怀格局非同常人,他总是想法设法把追随他的人向上推。
譬如对待周馥,李鸿章就很大气,他并没有把周馥局限于当笔杆子使用,而是在“合作”三年后,借李鸿章本人接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契机(曾国藩的大气也造就了他曾经的幕僚李鸿章),将周馥一路推向(均在江苏)知县、知州、知府等官位,周馥就此实现社会身份的华丽蜕变。
此间过程,有一个关键:正如前文所说,李鸿章到头来虽然给不了周馥封疆大吏的待遇(毕竟李鸿章也是为人臣子),但他不遗余力提携周馥的赏识之恩,是周馥在晚年走上政坛高位的绝对基础。
周馥(左)和李鸿章(右)
从同治六年(1867)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随着李鸿章一路升迁,历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在清末政坛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周馥的官位也水涨船高,平步随迁永定河道、天津兵备道、直隶按察使、布政使等。
其间,周馥在李鸿章的嘱咐下,先后完成黄河治理、永定河治理、筹办海防支应局、起草《朝美通商条约》、督办渤海湾防务、绘制北洋地形总图、会办电报局事务、筹建天津武备学堂、督办天津至山海关铁路、议订《北洋海军章程》、督办北洋海军、推动开设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与安徽公学等一系列要务,以上每一件都是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
沈葆桢
光绪四年(1878),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力劝周馥留在江苏任职,言外之意是劝他不要再北上追随李鸿章,对此,周馥是这么说的:“李相国待我最厚,我既出山,安可无端弃北而南也。丈夫出处,惟义是视,何计利害!”可见周馥对李鸿章确实忠心如一。
而反过来李鸿章对待周馥,更是显得情义深重。光绪十二年(1886),周馥在天津督办海关事务时,朝中有人要将周馥“严议革职”,对此李鸿章公开力保,与工部、吏部据理力争,使周馥免遭莫须有的查办。李鸿章全力保护周馥,令人印象深刻。
李鸿章年老之时,还想着把周馥推上封疆大吏的高位,因为他觉得周馥有此担当实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李鸿章的努力下,周馥差点被慈禧太后授予河道总督之职,但在朝中有关大臣的反对下,授职一事被搁置。对此,李鸿章无奈长叹,公开放话说:“吾推毂天下贤才,独周君相从久,功最高,未尝一自言,仕久不迁。今吾年老,负此君矣。”之后,李鸿章继续抱着一线希望,全力举荐周馥。
晚年李鸿章
不得不说,李鸿章对周馥的提携之情,几乎是公然的任人唯亲态度,这种现象是清末封建王朝残存环境下的不公乱象,至少违背了政治避嫌的原则,这在现代社会并不值得提倡、更不应该鼓励。但抛开政治伦理不谈,李鸿章对周馥有情有义,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李鸿章溘然长逝。据周馥后来回忆追述,李鸿章病危之时,周馥从保定赶到北京,见了他最后一面,二人相视而流泪,周馥泣言安抚后,李鸿章这才闭目。事后,周馥以诗悼李鸿章曰:
吐握余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公怜,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
报国恨无前箸效,临终犹忆泪珠悬,山阳痛后侯芭老,翘首中兴望后贤。
李鸿章撒手人寰后,不知是清政府出于抚慰李鸿章遗愿之故,还是周馥的政治威望已经累积到了相应程度,反正清廷火速授予周馥巡抚衔,又命其接替李鸿章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至此,周馥步入封疆大吏行列。
晚年周馥
光绪三十年(1904),周馥任两江总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调两广总督。清朝覆灭后,周馥以前清遗老的身份,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威望,直至民国十年(1921)病逝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