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盛世的基督教教会(下)

4.托马斯.阿奎那对理性与启示的统一

西欧的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在这时代,基督教教义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中世纪盛期,理性生活逐渐觉醒,阿拉伯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新兴的大学中传播,人们使用新的方法研究神学。理性与启示的矛盾日益突出。基督教教义的精神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所创立的神学体系统一理性与神启,使基督教神学以特殊的方式与古希腊思想统一起来。传统的神学理论大部分源于罗马帝国后期的圣.奥古斯丁。这一理论将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高级的神灵世界和低级的自然世界,认为从自然界得来的理性知识常常是获得对上帝的真知的障碍。因此,对上帝的信仰至上,理性必须服从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世纪,从城市的教堂学校里逐渐产生出最早的大学。学校教授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以及被认为是科学之王的法律和神学。学术活动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理性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世纪人们的心灵之中。一些神学家开始用推理,而不是传统的教义论证上帝。朗弗兰克的学生安瑟伦(1033-1109)认为,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的教义,道化成人身的必要性等基督教的一切主要教义,都完全可以用推理来证明,而不必求助于启示和教会的权威。

传统的神学家则认为,用理性的、分析的态度去认识已经被揭示出来的宗教真理,本身就是对基督教教义的亵渎。它使神圣、深奥的宗教问题成为毫无尊严可言的争吵的题目。为此,13世纪初,教会曾经禁止巴黎各大学教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虽然这项禁令未被严格执行;但是,一些经院哲学家,如巴黎圣母院的青年教师彼得.阿伯拉尔却因此而被判罪。

阿奎那的观点是,上帝启示的真理有两类:可以被理性证明的和不可被理性证明的。启示与理性并不冲突,理性也不会玷污信仰的神圣与纯洁。真实的信仰和正确的理性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它们都来源于上帝。在他看来,神学是一门科学。它是由理性获得的和来自启示的关于上帝的知识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他承认人类理性和自然知识的价值,同时,又认为存在着理性不能达到、只有神启才显示的关于上帝的真理。他推崇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理性,认为热爱知识就是尊重上帝,赞美上帝也应赞美人类的智慧;同时又认为,在世俗世界,理性应接受信仰的指导,而不能反对或削弱信仰。

神学领域里的争论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托马斯.阿奎那将理性和启示统一起来,既符合基督教信仰的传统,又坚持了对理性的尊重,从而成为社会公认的神学权威。他的主要著作《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就。这一成就也从理论上维护了基督教教义在中世纪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教权的衰落

英诺森三世以后,几任教皇继续奉行教权控制世俗政权的政策,但教皇的权威逐渐衰退。这既是对英诺森三世及其几位继任者过分介入世俗政治的反叛,也是主权国家兴起的必然结果;自然,也隐约预示了信仰的时代的终结。

13世纪,各国政权逐步完善了对世俗社会的统治,中世纪初期的无政府状态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在社会尚未确立秩序的年代,人们欢迎教会出面维护秩序,管理世俗事务,对其因此而获得物质利益也尚能容忍;此时,教会对世俗事务的干预,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反感。人们抱怨:基督教世界的最高牧羊人应该带领基督的羊群,而不是去剪羊毛。

在世俗社会逐渐确立秩序的过程中,世俗事务与宗教事务分离的思想也缓慢地形成了。巴黎的约翰(1241-1306)主张:教会是一个精神团体,它的任务就是主持圣礼,没有必要干涉世俗事物。他说:"牧师在精神世界内是优越的,反过来说,在世俗事务中统治者是优越的。"但丁(1265-1321)在《论帝制》中说:皇帝的权力直接来自罗马人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这地位乃上帝所直接授予,并将一直延续到世界的末日,它保障人们现世的幸福,正如人们在精神方面的幸福有赖教皇的保障一样。帕都亚的马西格里奥(1290-1343)的论文《和平的捍卫者》认为:宗教与国家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它们应依据各自的原则处理自己的事务。宗教的范围是超自然的世界,它的原则是理性不能证明的信仰原则。政治涉及的是自然的物质世界,是人类的世俗事务;国家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一个更高的权威来指导。

随着主权国家的形成,国家对于自己内部存在着享有高度特权、并受国际力量控制的教会,也越来越不能容忍了。民族教会的思想随之形成。英国的威克里夫(1330-1384)认为教会应放弃财产,安贫乐道,应建立不依赖外国势力的廉俭的民族教会。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捷克首先建立了胡司派民族教会。在巴塞尔宗教会议(1431-1449)上,首次承认了独立的民族教会——圣杯派教会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世纪下半叶,教皇再运用开除教籍的手段制裁世俗君主,就已经失去以往的效力了。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发布《教俗敕谕》,以开除教籍相威胁,禁止皇帝、国王或任何贵族,以任何名义向教会征捐税和贡物。英王爱德华一世对此置之不理。得到三级会议支持的法王腓力四世则禁止金银出境,断绝了教廷的财政来源,对教廷财政形成巨大压力。卜尼法斯不得不暂时让步,但1302年又发出《神圣一体敕谕》,宣称"对任何人来说,要获得拯救就必须绝对顺从罗马教皇。"对此,腓力做出强烈反应,于1303年9月与卜尼法斯的政敌配合,在阿纳尼夏宫拘捕了卜尼法斯,准备押解回国审判。因当地居民的压力,卜尼法斯很快被释放,但其高傲的心性难以承受此巨大变故,不久就逝去了。继任者本尼狄克十一世(1303-1304)不得不对法国采取妥协政策。其后的克力门五世(1305-1314)的对法政策完全屈服于腓力,并将教廷迁至法国境内的阿维尼翁。

1378年,教会分裂。罗马教廷和阿维尼翁教廷同时选出了两个教皇。西方基督教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法国支持阿维尼翁教皇,德国的大部地区和意大利则支持罗马教皇。教会权威进一步衰落。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