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余娟娟
主持人
刘芬芳
迈出文学微步 做好童诗教学
人们常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童心即诗”,说的是孩子内心流淌着自由而不受约束的想象力。童诗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维,用儿童的语言,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抒发孩子的内心情感。他们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神奇的,每一首童诗都是一个小小的孩童世界。本期节目,邀请到洞头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温州市名班主任余娟娟老师,和大家一起聊聊童诗和童诗教学。
嘉宾简介
余娟娟,笔名“水之光”。洞头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温州市名班主任。从教18年,多年研究童诗教学,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本《呦呦“鹿”鸣》。喜欢写诗,作品在《诗刊》《诗歌月刊》等杂志上均有发表,2021年出版个人诗集《镜中对话》。
Q1
谈童诗教学的初衷
在教学中对教材里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萌生了向往,《荷叶圆圆》是我与童诗语言最初的遇见。
童诗的语言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做童诗教学不仅是想鼓励儿童写出不落俗套的文章,改变常规习作,更长远的意义在于,童诗写作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小学语文学科的一种有效实践形式。
Q2
谈童诗教学与孩子们的日常教学是否冲突
不冲突,童诗课程都是从教材中开发出来的。
童诗教学的研究,在前期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实践与探索。2016年至2017年,选用当时的人教版教材选编的诗歌篇目,如《画风》《雷雨》等的语言研读;2017年,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名篇名家,对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和他的作品做了系统的研究。2019年,统编版教材全面覆盖之后,将童诗教学的研究视角再一次与现行的教材进行联读。从模仿一种语言形式到选择各种写作题材,再到潜入文字深处抒发表达情感,对童诗教学的前期实践经历了由表及里的探索。
目前我们在做“童诗研学”,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期盼他们的作品能有“独抒性灵”的效果。
Q3
介绍“蓝土地童诗班”
对海边的作家来说,蓝色的海洋就是文学的土地。
“蓝土地”最早由邱国鹰老先生提出,“蓝土地文库”每2-3年出版一辑,目前已出版九辑,共57部文学作品,是洞头推进文学人才培养、强化优秀文艺作品推荐的重要抓手,童诗自然是要延续“蓝土地文库”的文脉。
因此,它不是狭义的一个班级,它是广义的、区域性的。目前在鹿西小学、元觉状元实验学校、东屏小学和北岙小学都有“蓝土地童诗班”的分支。洞头的孩子只要喜欢童诗创作,就可以成为“蓝土地童诗班”的小小成员。
Q4
谈“蓝土地童诗班”的创办是延续“蓝土地文库”的文脉
本土的“蓝土地”文学氛围是孕育“童诗教学”的原生土壤。洞头被称为“中国诗歌之岛”,目前,洞头全区有6位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其中3位是诗人;28位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中10位是诗人。本土诗人是“童诗教学”最好的师资,采用“驻校诗人”的方式,让资深作家施立松、青年作家余退等老师,成为鹿西小学、元觉状元实验学校这些外岛学校的“驻校诗人”,每个学期给童诗班的孩子送教。一方面可以让本土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保障了“童诗教学”的稳定师资。
Q5
介绍“作家进课堂”活动
“作家进课堂”是“诗教接力计划”的有效载体。“诗教计划”是浙江省文学院和杭州市钱塘区文联联合发起的文化项目,洞头区是“诗教接力计划”项目接力的第一站。
将作家引进课堂,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诗人、编辑等进校园为童诗班的孩子上课。将“特邀作家”“本土作家”和“助教老师”融为一体,成立“导师团”,使童诗教学得到可持续开展。
Q6
谈“蓝土地童诗班”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蓝土地童诗班”产生的作品,在《山之音》《作文新天地》《星星诗刊》等省市级刊物上都有发表;积极投稿,让孩子们的作品都能刊发在洞头本土的《百岛》杂志、《洞头新闻》报纸“半屏山”副刊;童诗作品在全市的儿童原创诗歌大赛、少儿诗会,甚至是全国童诗大赛、国际诗歌大赛都有获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Q7
选择童诗研学的原因
选择童诗研学,是受了“孔子游春”教育思想启发,孔子对于教育的独特理念是不拘泥于传统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来感悟生活真谛。希望通过打造“童诗研学”路线,带领孩子们亲近自然,寻找开放的课堂。
计划构建一条“海岛童诗研学诗路”,目前已相继开展非遗路线、自然岛礁路线、海洋故事路线、重读海霞路线、传统美食路线、倾听渔民画诗语等六期“童诗研学”活动,为后续童诗研学的开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Q8
谈童诗研学活动中的难忘故事
去鹿西白龙屿特别难忘。在风化了千年的巨岩上席地而坐,静静地听海鸥的呢喃、观察浪花把自己摔碎在礁石上、读着自己写下的诗歌……有个孩子说大海是绿苹果做的果冻,在山的尽头,海水涌动的样子不是一层层的,而是一块块的,特别神奇。还有个孩子把浪花拍打岩石,想象成海的儿子每天给岩石大叔刮胡子,很形象。
这些语言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想不出来的,写作需要灵感,这些灵感产生于辽阔的天地、苍茫的大海、真实的大自然。
Q9
童诗教学课堂如何让孩子们玩起来
可以在童诗课导入环节做“文字游戏”。
完成童诗后,会做“创意输出设计”。童诗那奇妙的想象和富有跳跃感的语言张力,在游戏中潜入孩子们的思维世界和语言逻辑里。
Q10
谈打造“海洋童诗”海岛文化品牌
对生活在海岛这片“蓝土地”上的我们来说,海洋是创作的源泉,海洋元素也应当成为诗歌中最重要的元素。海岛娃的生活离不开大海,成长也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熏陶。我想做好童诗教学,更想把“海洋童诗”做成洞头小学语文教学的品牌。希望我们洞头的孩子可以依托海洋文化,根植本土元素,创作出更多属于我们海岛品牌的“海洋童诗”。
Q11
谈为何把童诗教学比作岛上的灯塔
小时候生活的小村子里,家里的父辈无一不是赶海人,我会悄悄地来到海边,坐在灯塔旁等待赶海的父亲。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等待是多么无畏!因为深知父亲会回来,所以哪怕天再黑,也要等下去。这种等待的“执着力”,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我。
灯塔在我的记忆里是温暖的回忆和希望,它投射出来的光,可以照亮人们找到回家的路。诗歌对我而言,就是一座灯塔!希望将来的某一天,能为我们海岛洞头的孩子,为蓝土地童诗班编一本童诗合集,书名就叫《灯塔》,让它在“黑夜”里绽放光芒,照亮海岛渔娃们的一生。
学者方卫平曾用一段传神的文字,揭示了儿童诗与童年精神的内在关联:每个生命在童年时代,或许真是天上的来客,他们的语言、情感和思维,虽由人世间的生活激发起来,却总带着当初凌空翱翔的风姿和天外飞来的奇趣。而当我们用儿童诗的方式走进童年的世界,我们无疑也在重新建立与一个正在或已经被我们忘却的感觉和想象世界的联系。祝愿“蓝土地童诗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细嗅诗香,挥洒诗思,共沐诗情,创作许多优秀的童诗作品。
编导:庄海文
编辑:郭诗培
审核:陈亦奕
监制:郑巨峰
总监制:南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