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间,写了一些涉及到改革开放的文章,表达对改革开放的支持。很多人表达了质疑,指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有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此,我无言以对,因为这是事实。是甚至认为,曾经的自然环境是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看到了一个科普小视频,介绍了一种水上的小虫子,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尤其是对童年时代自然环境的怀念,并不由得感慨了一番,心底有一种难言的忧伤。这种小虫子学名叫水黾(mǐn),我也是看了视频才知道的。
水黾,在视频作者那里叫“卖香油的”,据作者解释说,这种小虫子会散发香油味。这个我也是第一次知道。
小时候经常见到这种小虫子,几乎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但从来没有去抓过,不知道它还能散发香味。
在我们这里,人们把它叫作“咸菜把子”。不知为何这样叫,似乎没有逻辑,不像叫“卖香油的”有其逻辑性。
而我注意到,全国各地还有更多不同叫法:水马、水蜘蛛、水母鸡、水板凳、水蚊子、水蜢子、火叉子、水坦克。
小时候看水黾,觉得非常像是没有翅膀的蚊子。虽然没有抓过这种小虫子,但是也认真看过,因为会被它神奇的“轻功”吸引。它能够浮在水面上自由滑行,而且速度还非常快,甚至还能在水面上跳跃,真是不可思议。
水黾能够浮在水面上,其科学原理,自然是利用了水的表面张力,此外它腿上布满了细毛(也称为刚毛),能够防水,水黾的全身都布满了这种防水刚毛,是不怕水的。水黾在水面上的移动速度之快,可以达到每秒1.5米。
看了这个科普小视频,长了知识,也勾起我的童年记忆。我们这里是丘陵地带,但也有很多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沟渠、池塘、水坝。所有的水域,除了下大雨冲进泥土会变混浊,平时都是清澈的。有些水中长有芦苇、香蒲、菖蒲以及其他不知名的水草,好看又好玩。
小时候的夏天,我们男孩子都喜欢去水里洗澡。那时候的水质好,洗过了很舒爽,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我们有时候去大坝子里洗,有时候也到小池塘里洗,甚至在沟渠里洗。可是后来水质变得不能洗澡了,洗过之后身上黏糊糊的,这主要是因为化肥、农药流进了水中。
化肥、农药施在庄稼地里,随着雨水都流进了沟渠、池塘、水坝,让水质变得不适合洗澡,也改变了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就消失了。这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长年累月的淤积,沟渠池塘无人清淤,都被淤平了。水域消失了,水族自然也就消失了。
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面固然与自然自身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类的破坏有关系。所以,是应该从人类活动自身找原因的。而改革开放前期的盲目发展,确确实实付出了环境的代价。所以后来才提出科学发展观。
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现在认识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大进步。这几年开展美丽农村建设,整治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改观,比以前好一些了。但是,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回到原先那样好。
所以,对于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保护,而不是破坏之后的“知错就改”。希望政府能继续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再盲目地追求眼前的GDP,胡乱地上马伤害环境的项目。更希望能解决化肥农药的污染问题。